第188章 國家機器的執行
在詳細瞭解了控制天氣的手段後,忽末且則是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目前,我大奉最重要的是兩件事情。一是國家的糧策。”
“對牧民和耕民的規劃,會影響大奉出兵的數量。”
“既然控制天氣手段還不能確定,那麼我們就先確定兩套方案。”
“天氣的控制,主要是雨水氣候的問題,只要保證大奉四州之內的河流水位平穩。”
“滿足兩岸的良田澆灌,就能提升糧食產量。”
忽末且給的建議非常保守,他對控制天氣提出了最低的要求。
只要滿足河道兩岸的灌溉,基本上就能達到提升糧食產量的作用。
要知道,在西域大部分河流都是季節性的河流,有明顯的枯水期。
在枯水期,很多時候,河流會直接變成河床。
因為水資源的缺失,讓西域的農業發展一直受到限制。
如果控制天氣,能改善河流的灌溉,就能解決很多問題。
為什麼提升糧食產量這麼重要呢?
因為糧食生產力,能解決掉底層的矛盾。
同時能充盈國庫,使得社會各國的反抗力量,從根部瓦解。
只要老百姓吃飽了,就不會受到貴族的蠱惑。
沒了老百姓鬧事,貴族們也不可能掀起民變來。
而因為西域耕種的不發達,貴族基本不會像中原貴族那樣,是能控制國家底層的地主。
他們擁有的只是牧場,而在以農業發展爲基調的大奉,牧業的比例,在經過改變天氣之後,比例將會逐漸降低。
失去了對底層百姓的控制,頑固貴族們能給大奉造成的影響就會變得極低。
這就是穩定社會安穩的國策。
在基調確立之後,秦陽和諸位大臣圍繞著這個基本國策,敲定了一系列細節。
則釋出了大奉國的第一項國策——河帶公田策。
河帶指的是河流兩岸,為兩條良田帶。
公田,則是爲了防治土地兼併的政策。
在戶籍政策完善之後,每家每戶,將分到各家的良田。
並以國家的形式租借給農戶。
在收取糧草為賦稅之後,多餘的糧食,將藏於民中。
按照諸葛小力的計算,若是河道年年水位平穩,可以滿足灌溉。
整個大奉將在明年,糧草翻倍。
國庫充盈的同時,還會啟用民眾的購買力。
屆時,國庫將直接變現,成為一筆巨大的財富。
同時,在這條政策的前提下,還有四條輔助政策。
其中兩條,為鼓勵耕戰配套的減稅措施。
其中兩條,則為防治土地兼併的規劃措施。
安定好中下層後,高層的貴族矛盾同樣也要解決。
忽末且則是建議道:“至於各國中的老貴族,我認為也是要安穩住的。”
“大奉要發展,一味的利用大奉四州的利用來滿足他們的需要,我認為是會限制大奉的發展的。”
“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只能轉移矛盾。”
忽末且給的建議非常簡單,就是給貴族們畫大餅。
把一些邊界之地,劃給貴族們,同時可以把剛打下來破敗之地,也交由他們去發展。分利的同時,可以完成戍邊的作用。
利用貴族們,對新土地的控制。
同時可以激發貴族們對戰爭的慾望。
比如大奉大軍現在就可以動手,再把靠近突厥的兩國收服。
在滅國之後,把戰爭所得的一部分用來獎勵士卒,再把帶不走的產業土地,封給貴族們。
讓他們去開荒,同時強化大奉對新佔之地的控制。
這個計謀,其實和秦國奪河西之地,又將其封給老秦貴族的操作有些類似。
二者之間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
這個政策,不僅消化了老貴族與百姓之間的矛盾,還能完成戍邊佔地的作用。
有很多好處,難就難在,如何讓老貴族們乖乖就範。
老貴族們也不是傻子,他們也知道新佔之地,不穩定。
常常會使得自身費勁心思的專營,最後因為一場戰爭,虧負一空。
沒有人是願意做賠本買賣的。
忽末且對此,解釋道:“其實主公完全不必擔心。”
“邊境是否穩定,是國家的軍隊決定的。”
“只要讓他們看到我大奉軍的軍隊實力,讓這些貴族們明白,我們軍隊可以保護他們的利益。”
“他們在嚐到甜頭之後,會對此趨之若鶩的。”
“相信誰都會熱衷於勝利後的分贓。”
“人在分贓之時,是貪婪的。”
“貪婪的人只在乎自己得到的多少,不會在意自己有本事吃下多少。”
“這是人性!”
梅長蘇沉思之後,問道:“在目前,是可行的。在消除完老貴族的矛盾之後,我們還可以用佔領之地來封賞將士。”
“這些賞罰計策,如何實施,其實問題不大。”
“關鍵是,我們的留有後手。”
“目前這些土地能為我們解決問題,多年之後,同樣也會面臨階級分化和土地兼併的問題。”
諸葛小力道:“可以把不動產控制年限,讓階級保持一定的流動性,防止隱患的發生。”
忽末且點頭道:“一人一物,世代相傳的觀念,由來已久。”
“人都是活不了萬年,卻想擁有的東西,擁有萬年。”
“我們要保持階級的流動性,必須變著法子來。從柔和到強硬,必須循序漸進。”
“如此實施,才能在保證階級流動的前提下不激化矛盾。”
秦陽點頭,而後作總結之言。
秦陽道:“大致的框架,我們今天可以確定出來了。”
“我總結一下,就算是定下三大國策吧!”
“其一,規劃公田,提升糧財。”
“其二,保持階級流動性,消除階級矛盾的同時,啟用向上晉升的道路。”
“其三,鼓勵耕戰,向外發展。”
這三項國策後,是配套的各種政策。
其目的,最終還是爲了西域的穩定,和滿足大奉向外用兵的條件。
說白了這些政策都是在為戰爭做準備的。
而之後,纔是國家各方面的發展。
如科舉彙集人才,學宮培養人才。農業滿足之後,開始啟用商業,等等發展,才緊隨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