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五章 尚書新訂剿匪策略
在戰略方面,兵部尚書楊嗣昌對大明面臨的軍事形勢作了一個全盤的分析。在兵員和財力都捉襟見肘的情況下,究竟以對付關外的滿洲貴族進犯為主,還是以鎮壓中原的農民起義為主?
楊嗣昌最後主張集中兵力先消滅中原流寇,即所謂“安內方可攘外”。他在崇禎十年四月初二日的《敬陳安內第一要務疏》中說:
“竊臣犬馬弩鈍,加以草木幽憂,一切失其常度。蒙恩破格起用,疊奉明旨星趨,首以安邊蕩寇勉臣料理。似乎安邊第一,蕩寇次之。微臣乃言必安內方可攘外。何也?竊以天下大勢譬之人身,京師元/首也,宣薊諸邊肩臂也,黃河以南、大江以北中原之地腹心也。人之一身,元.首為重。邊烽訌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禍腹心之內,中之甚深。急者誠不可緩圖,而深者尤不可忽視也。誠使腹心乂安,臟腑無恙,則內輸精血,外運肢骸,以仰戴元/首而護衛風寒於肩臂之外,夫復何憂?今腹心流毒,臟腑潰癰,精血日就枯乾,肢骸徒有膚革,於以戴元/首而衛肩臂,豈不可為慄慄危懼也哉!以故臣言必安內方可攘外,必足食然後足兵,必保民斯能蕩寇,此實今日證治之切,根本之圖。非敢緩言攘外也,求攘外之至急,不得不先安內耳……。”
這個奏疏的中心意思,是認定中軍賊寇是腹心之患,而山海關外的建州女真只是肩臂之疾。因此,楊嗣昌反覆陳言,主張把軍事重點放在鎮壓中原流寇上面。爲了達到“安內”的目的,他建議集中兵力、財力對中原流寇展開大規模的圍剿。為此,他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之網”的軍事部署。
在朱盡忠看來這個戰略,那是非常好的,可以目前大明的能力來說,施行起來很有難度,而且最後後來人的他,也是知道,這招雖然有,可面對即將破產的國庫,這些都是無用之舉。
具體說來,以陝西,河南、湖廣、南直隸這四個流寇活動的主要地區為四正,責成這四個地方的巡撫“分任剿而專任防”,即以剿為主,防為輔。
以延綏、山西、山東、應天、江西、四川這六個省份為六隅,責成這些地方的六個巡撫“時分防而時協剿”,即以堵擊流寇進入自己管轄地區為主,必要時也參加協剿。另以陝西三邊總督統率西北邊兵,同中原地區的五省軍務總/理直轄的機動兵力作為主力,“隨賊所向,專任剿殺。”
從表面上看,楊嗣昌“四正六隅十面之網”的軍事部署似乎非常嚴密,象某些封建史家評述的那樣,大有“滴水不漏”之勢。實際上這種計劃完全是紙上談兵。
流寇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戰,實力和作戰經驗都已大大提高,楊嗣昌規劃的“四正六隅十面網”根本不是什麼牢不可破的銅牆鐵壁,一旦義軍在任何方向上破網而出,“滴水不漏”就必然變成決堤洪流。所以,這個部署不過是楊嗣昌一廂情願的如意算盤罷了。
議兵議餉。楊嗣昌爲了實現一舉蕩平的美夢,建議全國增兵十二萬,具體方案是:南直隸官兵五千,承天祖陵官兵五千,各堅守不動;陝西三邊總督官兵三萬,總/理軍門官兵三萬,作為追剿起義軍之用;鳳陽、陝西二巡撫官兵各一萬,湖廣、河南二巡撫官兵各一萬五千。
兵增加了,餉自然也得隨著增加。按楊嗣昌計算,十二萬官兵中.步兵七萬四千名,每名每天發給餉銀五分,一年共需銀一百三十三萬二千兩;馬兵三萬六千名,每名每天支餉銀、草料銀一錢,一年共需銀一百二十九萬六千兩,兩項合計共需銀二百六十二萬八千兩。後來經過戶部尚書程國祥計算,這個餉額只夠供十一萬名兵員之用,還需增加一萬名官兵的餉銀十八萬兩,總計籌餉二百八十萬八千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