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君臣談心議國策 7
讀過前世歷史的朱盡忠當然知道,這些人,雖然整日說得自已多麼的大義凜然,一副憂國憂民之狀,只是朱盡忠心知,表面上道德君子的他們,真實情況是個什麼貨色。
可好面子又生性多疑的崇禎,拿他們沒辦法,只有後來入京的李自成,卻不象崇禎那麼那麼好說話了,而是直接拿他們當豬殺,挨個拷問,僅僅京中官員與富戶,便收穫了八千多萬兩銀子,李自成等人瞬間變成暴發戶。
而後來清兵在攻入江南的時候,隨便從一個地主豪紳家內,掠走的銀子,也都是在十幾萬至二十萬兩以上。
而與之相比,李自成在當時查抄明朝國庫的時候,卻居然僅僅只獲得了二千三百多兩銀子,另有一些金帶犀杯衣服之類。李自成大怒,以為庫卒私藏了金銀,遂將營繕司員外郎員趙士錦拿來問話。
結果趙士錦無辜的答道,國庫中確實只剩這點銀子了,其中的二千兩,用作鞏附馬家公主造墳之用,待他具狀來領,即應發去。而另外三百兩,則是寶元局易錢銀得來的三百兩,準備留要作為守城的軍資。
聽了之後的李自成,長嘆一聲,默然而去。
而後來逃生的闖軍,並把這件事記錄在《崇禎野獲編》之中,而這名營繕司員外郎趙士錦,則在書中感慨出了一句:“嗚呼,國家之貧,乃至於此!“
回想這段歷史,朱盡忠心下喟然長嘆。
歸根到底,這些個豪商巨賈,朝中權貴,之所以一直到明亡都不肯納稅資國,歸根結底還是崇禎自縛手腳,缺乏主見,又太過軟弱的緣故,纔會這般被群臣算計利用並拋棄叛變。
最終,崇禎自縊煤山,大明正朔遂亡。史書記載,似乎此時的他纔開始後悔並憤怒,痛心之餘才說出了文臣個個可殺的氣話,只不過,在這個時候纔來後悔,又有何用呢。
也許,對於這些人,只有像清韃子與李闖王那冰冷鋒利的刀鋒,才能讓他們老老實實主動的繳納稅糧,不敢有半句反對之詞。
這便是所謂的不見棺材不掉淚吧。朱盡忠明白自已的處境。
他單槍匹馬去與一眾朝臣作對,他相信,自已的結局,並不會比那個陳啟新或李璡更好,唯一區別的是,他手上有一支足矣讓整個天下不可小視的強軍。
只是,饒是如此困局,朱盡忠卻不想就此放棄自已的想法。
因為他知道,若無充足的錢糧供應,縱然與清朝議和成功,想掃滅流寇,亦是十分難辦之事。
除非官軍能每次都能,在戰勝流寇之後,把全部的流寇都統統殺光,方可不留後患。而要做到這一點,對現在戰力僅僅比流寇略高一點的大明官軍來說,難度著實不小。
而如果不能足夠的錢糧,來妥善安置投降流寇與貧苦百姓的話,那麼,大明帝國內,大股小股的流寇,就會只如春日野草一般,割了又長,永遠根除不盡。
而流寇不除,大明的內患不能徹底解決,想要養精蓄銳與清朝在遼東爭鋒,豈非空談。
現在崇禎說了這般疑慮之話,朱盡忠也知道,自已再想勸說崇禎這個本性軟弱多疑的人,去採納自已的觀點,只怕是會緣木求魚。
畢竟對於這個好面子,又愛虛名的崇禎來說,要他強硬地站在幾乎所有的朝臣對面,實在太難為他了。
看來,只能是欲正人,先正已了。
既然自已的建議,不能在全國範圍內得以實施,但若能先以一省之地作為實驗,若能加以解決的話,朱盡忠相信,有這個視窗效應,也許會對現在的艱難狀況,能得到實質性的改變。
朱盡忠在萬般無奈之際,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陛下,若擔憂此法難行,微臣請陛下同意,可先選一省,讓微臣試行此法,若此法可行,則臣再請陛下行於江南及山西等富戶豪賈眾多之地,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