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爱青果
去書架

第三百零八章 韓林兒墓地“上”

    司馬愁鬆了口氣看來這裏的事情已經破解了,司馬愁轉身來到山洞口鞠躬“恭請先祖遺骸歸位。”

    其實靈司馬一脈信奉道法自然,如果到了大限根本不強求落葉歸根,而是隨意找一處看上去不錯的地方坐化就罷了,只是這溝,壑實在是不適合坐化,迫於無奈,龍大吉只能勉強的收拾骸骨,準備帶到外面找一個風水寶地安葬。

    龍大吉剛剛走出,王威喜滋滋拿著一個東西走過“哥哥,你看這是什麼?”

    “蛟鱗?哪來的?”司馬愁一眼就看出,這是一片蛟鱗,這片蛟鱗土黃色,非常厚實足足有一尺多長,看來這條蛟龍絕對不小。

    “在山谷石頭縫隙之中找到的。”

    “這裏?”司馬愁微微皺眉,按照比例,這條蛟龍比起黑鱗異蛇足足要大十倍由余,也就是這條蛟龍長過百丈,粗估計也得三丈,想到這個提醒,司馬愁心中寒氣直冒,這得多大?

    怪不得前朝都說,這蛟蛇就是混江龍,真的生那麼大的身體,一艘船輕鬆就能攪翻。這片鱗片看來是已經蛻皮很久了,上面已然有了沁色,也就是說這是一件古物,最少也有幾百年歷史。

    濟水……蛟龍?

    相傳蛟龍得水即能興雲作霧,騰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來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關於蛟的來歷和形狀,古典文獻中說法不一,有的說"龍無角曰蛟",有的說"有鱗曰蛟龍"。而《墨客揮犀》卷三則說得更為具體:蛟之狀如蛇,其首如虎,長者至數丈,多居於溪潭石穴下,聲如牛鳴。倘蛟看見岸邊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繞之,使人墜水,即於腋下吮其血,直至血盡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有周處入水三天三夜斬蛟而回的故事。

    許慎《說文解字》卷十三雲:"蛟,龍之屬也。池魚滿三千六百,蛟來為之長,能率魚飛,置苟水中即蛟。"三國時訓話學家張揖在《廣雅》卷十中說蛟雲:"蛟狀魚身而蛇尾,皮有珠矍,似蜥蜴而大身,有甲皮,可作鼓。"晉郭璞《山海經傳》對"虎蛟"的解釋是"蛟似蛇,四足龍屬,其狀魚身而蛇尾,其音如鴛鴦,食者不腫,可以已痔"(《山海經·南山經》)。郭璞不僅從形態學的角度對蛟做了一番描繪,還談到其藥用價值。而唐代經學大師顏師古在《漢書注》卷五七中引郭璞對蛟所做的另一更為詳細的解釋是:"其狀雲似蛇,而四腳細頸,頸有白嬰,大者數圍,卵生子如一二解甕,能吞人也。"

    蛟的體形兼具魚、蛇之形,正所謂"魚身而蛇尾",且擁有四足;其二,蛟為性情暴烈的食肉動物,攻擊性強。這兩大特點,不禁使人聯想到另一水中猛獸-鱷魚。而宋代文人彭乘在《墨客揮犀》卷三中對蛟的形態、生活習性及危害性的生動描述,則為這一猜想提供了又'佐證:"蛟之狀如蛇,其首如虎,長者數丈。多居溪潭石穴,聲如牛鳴。岸行或溪行者,時遭其害。見人先腥涎繞之,即於腰下吮其血,血盡乃止。

    司馬愁記起一本古籍記載:"翼望之山,……濟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漢,其中多蛟。"德彩子注:"似蛇而四腳,小頭細頸,頸有白癭,大者十數圍,卵如一二石甕,能吞人。"-這本書產於明初期,也就是說,這條蛟龍曾經被人目擊過,應該是一條。

    因為蛟龍絕對的獨居,一條河只允許一條,多了就會廝殺,最終勝者獨佔河流,這是天道。

    “難道早年這裏是蛟龍窟?”司馬愁頓時醒悟過來,蛟龍在蛻皮之時就會尋找一個蛟龍窟鑽入河底蟄伏,百年蛻皮,遇雷翻涌,遇雨昇天化龍。

    但是這都是一些傳說記載,當不得真,畢竟誰也沒有親眼見過化龍,黑龍潭那條蛟比起這一條簡直小巫見大巫了。

    “走!”司馬愁知道此地不宜久留,此地無水,蛟龍自然也就不在了,順水不知道去了哪裏,司馬愁二人順著向上攀爬,忽的司馬愁心中一動,龍王娘娘廟……濟水,蛟。

    他身體一震,莫不是龍王娘娘廟的那條蛟就是這一條吧,想想也是對,時間相差不太遠,並不像是真的,但是也許可能。

    兩人爬出溝,壑,龍大吉打量四周眼前一亮,這個土丘恰是一個風水寶地,手掐訣不斷驗算抬頭臉色一變“這是一座墳墓?”

    “哥哥,您說這個土丘是一座墳墓?”王威愣住了喃喃“這除了皇帝,誰會用這麼大的墳?”

    “真是墳墓。”司馬愁眼神之中帶著不可思議,水中做墳,四面流水,這種墳墓大凶,當然也有一種惡人甘願用這種墳墓壓制自己的戾氣。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