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帝王的猜忌
真是天殺的,崇禎帝只是開始猜忌自己了。畢竟太過聰慧只會引來麻煩,更何況自己不懂藏拙,更是蓋住了太子的風頭,明面上看著這些功勞都是太子,實際上都是由自己引導。
果然天才到哪兒都是要遭受排擠的。
朱慈煊還準備悲春殤秋,腦子裏想著這地方,終究是容不下自己了。
總要當一回文藝青年嘆一嘆自己的苦楚。
殊不知,下一秒,系統的迴應便讓他打了雞血似的激動。
“5000積分到賬。”
只要有積分,一切都是浮雲。
朱慈煊纔不管這些人對自己來說有什麼意義,只要能達到十萬的積分開通外掛自己就是無敵的。
屁顛屁顛的跳著走,出門去任誰都知道,今日皇次子懷王殿下,心情好得很。
不僅為太子爭取到了機會,跟幫太子解決了今日考教學問的大問題。雖然問的都不是些什麼正經學問,但也算是一場不小的考驗。
只是不是所有人的心情都如同朱慈煊一般明媚,朱慈烺坐上馬車,整個人陰鬱,更像是打上了一層霜。
今日朱慈煊確實幫到自己,可自己停頓之時他說出來的都是重中之重,每一步都幫著自己逐漸完善。
他倒是不知自己這位皇弟什麼時候變得這麼能幹了,只是一般的能幹,倒也沒什麼。
如果他若是生出自己這位太子,不如她的心思想打壓自己,將太子之位搶奪,那也是易如反掌,自己又拿什麼與之抗衡?
忌憚的心思生出來便比猜疑更加難滅,朱慈烺也認識到自己在學問上的欠缺,原來還以為他這位皇弟日日睏覺,誰知他竟揹着他們偷偷的惡補。
“其心可誅啊,殿下!”
那些幕僚一回到府中便聽聞了今日的事情對著太子一頓輸出可謂是將皇次子懷王,整個人的形象拉低了不少。
這些人唧唧歪歪的說個不停,朱慈煊卻在自己的府中逍遙樂呵,今日凍了不少腦細胞,便要喫喫喝喝,好好彌補。
雖說自己有一肚子的改革方案,可也得讓這些人接受纔好,別把自己當成了妖怪,一頓火燒死得不償失。
“系統任務。”
“幫助太子朱慈烺提高學習成果。”
朱慈煊咬在嘴裏的半個雞腿瞬間就沒了味道,這些事情跟自己有什麼關係。
學學問,不應當是靠自己,靠老師嗎?
不過任務竟然釋出,自己也應當好好的完成。要不然自己開外掛的理想什麼時候才能實現?
大明王朝的歷史長河中,對於皇子們的教育一直都是以朱元璋當時定下的制度為尊。
當時老朱對皇太子的教育更是重中之重,這傢伙不僅為皇太子蒐羅來了不少名師,還將不少的學術文字定製,通通都塞進了特意為皇太子建造的大本堂中。
這樣一來,不僅是學術集中,再加上資料的頂尖優秀,應該是可以培養出君臨天下的皇太子。
可偏偏事與願違,所以說明朝的飄搖。對於學術這一方面就更加鬆懈,似乎學習對於皇太子們來說,只是一件用來消遣,讀出天下人嘴巴的事情。
那些太監也更不把這當回事,皇太子們有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利。太監們陽奉陰違,爲了共享吃喝玩樂,便一味捧著。
如果要說最讓人記住的,便是正德皇帝朱厚照。
這位身邊有個叫劉瑾的,溜鬚拍馬不在話下,更是出謀劃策,出了不少的餿主意。朱厚照也爲了離開大本堂出外遊玩,找了不少藉口,甚至還取消了學堂的內容。
一來二去,學問便耽擱了不少。就連正常的基本教育都難以保證,如若不是當代朝廷還有些根基,說不定也撐不到現在。
後萬曆朝更是不堪,萬曆自己就不喜歡學習,日日逃課,拖尾逃脫不說。也因為廢長立幼的想法,遲遲未立皇長子為太子。
這直接導致後來的太子朱常洛被耽誤,總是隻與身邊那些奶孃丫鬟說笑玩樂,正常的繼承教育半點沒接觸到,在八歲之後,差不多有五年的時間沒得正經學者傳授。
不僅自己的水平極低,識字都是問題。就連生出來的兒子朱由校,也深受其害。畢竟自己的父親也沒好好學過,所以他作為繼承人也從沒有得到過正統的教育。
以這樣的風氣到現在,太子還能學到自己知道的那些已經實屬不易。朱慈煊對於這樣的情況也略感頭疼,真要在這樣的情況下幫助太子提升又該想什麼樣的好方法。
請那些大明儒生多沒什麼用處,這些人知道的那一套不適合用在皇家更不適合用在皇太子身上。
朱慈烺這人耳根子軟,更何況身邊的人一多,便會隨著大流。那些人的思想將直接影響到後世明朝,朱慈煊纔不會親自將自己的安穩葬送。
只是現在裏裏外外多少雙眼睛死死的盯著自己,就算是想要做些什麼,也難免會被人誤以為是想篡權奪位。
以長者為尊,這種思想根深蒂固。
朱慈煊也沒覺得有什麼不好,歷史就是歷史。
這幾日,上朝不少人都頂盯自己。朱慈煊也爲了自己的安全著想,不被這些人暗中套麻袋咔嚓,提心吊膽的,什麼話也不敢亂說,只走中庸。
當日,皇帝讓他們下朝,便將兄弟二人留了下來。兩位皇帝年紀還小,不至於加入這樣嚴峻的談話。
“萬歲爺可有什麼吩咐?”
朱慈煊挑明瞭問王承恩,這時候崇禎帝還在前朝和幾位朝中大臣商討著事宜。
太子像是個鋸了嘴的葫蘆,什麼話都不肯說,只肯到時候伺機而動。只是他這變通的手段不太妙,每每遇到的事情都不能完美解決。
王承恩怎麼知道萬歲爺想做些什麼,他老人家也只能搖搖腦袋。
“這奴才要是知道的話,也不至於讓二位在這苦等許久呀。”
說來也是,確實是這麼個理。
朱慈煊還以為是最近自己和太子兩個人疏遠,崇禎帝看出了其中的門道,想敲打敲打他們二人,想了一肚子的藉口,準備發揮,誰知道竟不是爲了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