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權知益州
陳軒悻悻的回到了家中,還沒等他歇口氣,聖旨就跟著來了。
內容很簡單,李世民任命陳軒為權知益州大行臺尚書令,兼暫代益州牧,即日上任。
“駙馬,父皇怎麼會給你安排這麼一個差事?”
看著詔書,晉陽都有些傻眼了,她是怎麼也想不到,陳軒進宮轉悠了一趟,結果又多了幾個官職。
雖然都是代理的職務,可如果做的好了……
噫,不敢想,不敢想。
陳軒暗歎一聲:幸好這老丈人還算給我留點面子,沒直接把宮裏發生的事情給捅出來,不然的話讓兕子得知了,又是一番風波。
小英讓自己娶她的事情,肯定是不能告訴兕子了,陳軒佯裝平靜地說道:“可能是因為益州大行臺的貪腐案以及要對南詔國用兵了吧?”
南詔就是現在的大理,那裏有著儲量十分驚人的銅礦,而大唐又是缺銅十分嚴重。
李世民早就想對南詔用兵,不過那裏是沼澤遍地,瘴氣橫行,昔日的諸葛亮對南蠻用兵也是損兵折將,最後用計纔將南蠻王孟獲七擒七縱,成就了一段佳話。
而現在南詔國可不是當年那個鬆散的部落聯盟可以比擬的,他們已經有了成熟的國家制度,再加上以逸待勞,如果不小心謹慎的話,很有可能吃到敗仗。
以弱勝強在歷史上不是罕見的事情,尤其是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在己方的情況下。
陳軒估計李世民讓自己去益州,就是打前站,爲了後續大軍的行動提前做準備。
晉陽聞言,撅起了嘴,有些不高興:“父皇怎麼這樣,明知道我才懷孕,卻還將你派到益州去。”
陳軒也沒法說什麼,總不能把事情的真相告訴晉陽吧,於是只能安慰道:“不要怪你父皇了,誰讓你家駙馬這麼厲害呢?能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
“去去去,越說越離譜,說的好像這大唐離了你就不行了一樣。”
“嘿嘿,公主,也不是你家駙馬自誇,你在朝堂上看看,那一堆一塊的,有一個算一個,有一個能比得上你家駙馬的嗎?”
“比我能打的,沒我政務強;比我政務強的,那又沒我能打;比我能打,政務又比我強的,可又沒我英俊瀟灑。你父皇他可不就只能派我去了?”
晉陽輕輕在自家駙馬身上拍了一巴掌,然後將頭依偎在陳軒懷中,幽幽地說道:“駙馬,你這一去卻又不知道要多長時間。萬一,孩子出世的時候你不在身邊,這可怎麼辦?”
“不會的,我會盡量的加快速度,畢竟你父皇給我的職銜也就是權知代理,不會讓我在那裏待太久的。估計等我把益州那裏的道路修好,囤積足夠的糧草,你父皇就該讓我回來了。”
“那好吧。”晉陽也知道陳軒是爲了國事,聞言只得嘆息一聲,“你在那邊一定要小心,聽說那裏的野人很多的。”
第二天一早,陳軒又被李世民給喊了去,交代他一些事情。
“朕這次讓你權知益州大行臺尚書令,你可知是為什麼?”
陳軒恭恭敬敬地答道:“臣猜測,是陛下想要對南詔國用兵,讓臣去打個前站,為大軍南下做好準備。”
“嗯,你很聰明,猜的也沒錯。”李世民對於他的回答很是滿意,“不過還有一件事,就是益州那裏的情況很是複雜,你要小心一些。”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那益州再怎麼說也是我大唐的領土。”陳軒笑道,渾不在意,“再說了,就算再複雜難道還能比得過長安不成?”
“你這話……說的倒是沒錯,不過為什麼朕總是聽的這麼彆扭呢?”李世民皺了皺眉頭,“你這是不是在故意氣朕?”
“啊,陛下。您這說的哪裏話,臣怎麼敢?臣只不過是在描述一下事實而已。”
“行了,反正你馬上就要滾蛋了,朕也是眼不見心不煩,你有什麼想說的,那就接著說吧。”
“陛下,軍國大事,絕非兒戲。不管陛下是發配臣,或者是真的需要臣,都請賜臣臨機專斷之權。”陳軒等著的就是這句話,當即朗聲說道,“否則的話,處處掣肘,那就是諸葛孔明再世,也於事無補。”
“你要臨機專斷之權,你該不會又在心裏盤算什麼了吧?你跟朕說說,你去了益州以後,打算怎麼做?也好讓朕有個心理準備。”
“這個……臣不是不想說,只是臣還不知道益州的情況如何。總要到當地去了解一下情況才行。”
李世民仔細看著陳軒的表情,看看他是不是在敷衍自己,不過卻只看到了一臉的坦然:“也罷,朕就賜你臨機專斷之權。五品以下,但凡罪證確鑿,你可當即抓捕入獄。”
“陛下,那五品以上呢?”
陳軒是毫不讓步地問道。
李世民瞟了他一眼,淡淡地說道:“五品以上,還是要朕的批准纔可以動。”
要知道益州雖然是大行臺的規格,可畢竟不是長安,他代理的行臺尚書令也不過是正三品而已,至於其他的高階官員,則一般都是四品,而且也沒有幾個。
如果真的讓陳軒放手去幹,恐怕整個益州行臺都剩不下幾個人了——倒不是說陳軒是張湯那種酷吏,實在是益州……
“你這次去,可以帶兩衛兵馬,這是朕特許的。”
“是,多謝陛下隆恩。那,臣能帶著公主同去嗎,您也知道公主她剛剛懷有身孕,如果在臣的身邊,也方便照顧。”
“本朝慣例,難道你都忘了?至於其他的你也不必擔心,朕已經下詔請孫道長回來,有他照顧兕子,你不用擔心了。”
“是,陛下想的非常周到,臣……遵旨。”
“嗯,去了那邊好好幹,說不定朕會把你頭上的權知二字摘掉也說不定。”
喝了口茶,李世民輕描淡寫的說道。
皇帝這是什麼意思,這是鼓勵,還是威脅呢?
直到率領著左武衛和金吾衛離開長安,陳軒還在一直考慮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