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謀助天子
“先生……先生所言,有些讓某懼怕……”
劉備皺眉,幾乎訥訥的發不出聲來。
“呵呵,只叫某來說,主公此時卻不應懼怕纔是。”
“怎麼說?”
“主公覺得,堂堂大漢天下,是交給一個並無幾天理政經歷的孩童好,還是交給主公自己得好?!”
劉備豁然一驚,連忙伸手:
“先生……慎言!慎言……”
陳故抖開摺扇,輕笑道:
“主公,某說孫叔敖,只是覺得孫叔敖乃是我的偶像,平步青雲直至一國宰執,國富民強將楚國推到春秋五霸之間,若不是英年早逝,最終一統天下的很可能並不是赳赳老秦!
如果那樣的話,”
陳故一笑:
“高祖哪裏能成了如此基業?!大漢四百年天下很可能就是大楚四百年了。
況且,楚國與秦國一樣麼?!大漢與楚國又一樣麼?!
孫叔敖若是有保皇室萬萬年的方法,天下永遠都是楚國!”
劉備大吃一驚:
“永保皇室?!”
“哈哈!這很難麼?!不難不難!”
陳故輕搖著摺扇:
“孫叔敖便已經解答了……”
劉備皺眉細思,卻怎麼也想不到孫叔敖到底怎麼解答的。
再想問陳故,卻見陳故已然合上了摺扇,意態落寞的輕輕搖頭,嘴角還掛著一絲不明意義的笑意,眼中卻有如一眼看透春秋的滄桑。
“先生……軍師?!”
劉備輕言道。
陳故恍若未覺。
劉備深吸一口氣,也在這燭火掩映之下,思索萬千起來。
二人枯坐半晌,直到窗外傳來更鼓之聲。
三更了。
劉備霍然一驚,便見陳故已然趴在桌上睡著了,眼下竟然好像猶有淚痕,燭光下閃出一條亮線。
“這個天下,世界,地球,自然應該是漢家的天下!近代史上那些堅船利炮,從來不應該砸在自家門前!
中國人向來以和為貴,為什麼要被人打醒?!
君主立憲也好,內閣輔政也罷,總要有人建立一個基層的……
還有什麼能比現在更合適?!
天下人都讀書識字,世家不再是世家。
天下人都明理知理,君主才能真正的無為而治,這樣的話,自然千秋萬代,一家獨傳……”
劉備心中大動!
親自為陳故披了衣物,劉備緩步來到廳外,叫人拿了錦被送來。
每次劉備與陳故獨處之時,只有二人最最親信的親衛在左近護衛,根本不可能有其他人在場。
院子裡,甚至屋頂上,都會有人把守。
等了一會兒,侍衛拿了錦被而來,劉備正要給陳故披上,卻見陳故渾身一抖,一下清醒過來!
“呵呵,先生醒了?!”
劉備笑著說道,眼睛微眯,似乎別有深意。
陳故眨了眨眼,連忙致謝:
“豈敢勞動主公大駕!某在主公面前失儀了,恕罪恕罪……”
“不打緊不打緊,是某耽擱的時間多了,與先生無干。呃……”
劉備抖了抖手上的錦被,笑道:
“先生所說茲事體大,某一時並不能決定,還是再看看吧……”
陳故笑了一笑:
“摸著石頭過河,也未嘗不是一種方法。”
劉備緩緩點頭,趕緊命人送了陳故下去休息。
自己卻轉會房間,對著燭光細細思索:
雖然自己也有那登天之心,但,自己真的做好那個準備了麼?!
陳故關了房門,鑽了被子,輕輕一笑,安睡下去。
潁川與汝南情況差不了許多,都是黃巾獨大,各縣與黃巾維持明面上的和諧。
有強勢諸侯來統治,倒讓世家們安心起來。
劉備派出了太史慈領一千兵馬,運送了數百車糧草布匹向北挺進司隸。
要在潁川徹底穩定前,先給天子送去一波援助。
據說天子在河東,糧草都是民夫肩挑背馱的送去糧食,百官行走在荊棘荒草之間,很是悽慘,嚴重缺少物資。
潁川與司隸接壤,走嵩山山脈的太室山、少室山兩山交接的埡口,經過著名的嵩山十八盤,在最頂上最要緊之處,有一座雄壯的關城,橫跨在兩座山崖之間,下面是一條逼仄的小路。
轘轅關。
這是雒陽八關之一,是雒陽通往潁川、汝南的捷徑。
自潁川入雒陽,過轘轅關後便進了司隸地區,過緱氏縣至偃師縣,沿著洛水而上,就到了雒陽了。
如果是大軍出動,自穎汝攻雒陽,只憑這一道雄關,便能拖垮攻方大軍的後勤補給!
當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地!
所幸的是,劉備派出的太史慈不是攻伐之用,只是為天子送出補給,因此不曾被守關將士為難。
當然,守關的也並不是什麼大將,兵卒也不滿百人——俸祿都不發,守關的將士早就各奔東西去了,留下來的都是老弱殘兵,根本起不到守衛雒陽的作用了。
就在太史慈領著補給出發、劉備安撫潁川,交接潁川各族之時,天子終於要起身迴歸雒陽了。
原因也很簡單,安邑城小,不足讓天子存身——安邑小到天子住於農家,百官拜於荒草。兵卒扒著籬笆就能看百官上朝!
安邑城小還只是其一,其二是安全問題。
就在建安元年三月,護送獻帝東歸的各大將軍起了疑心,相互間不滿日益增多,韓暹起兵攻破董承,迫使董承逃奔河內太守張揚。
這種情況下,天子怎麼能不想遷都雒陽?!
得知了天子遷都之意,張揚先使董承去雒陽城維修宮殿,以供天子歸來之時安住,又準備糧草,準備接濟天子與百官。
於此同時,獻帝派遣太僕趙岐出使荊州,要求劉表派兵並運送物資到雒陽,維修宮殿準備物資。
當然,趙岐的任務還有一個,那就是聯通劉備。
作為漢室宗親,徐州、豫州的實際掌控者,天子要求劉備也要出兵出力,而作為獎賞或者說交換,天子正式承認劉備徐州牧的的官職。
從此之後,劉備便是名正言順的徐州牧了!
被天子冊封與諸侯表薦,自然不是一個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