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秦王薨逝
這次要不是李英芳歸順了他朱允炆,他還一直被矇在鼓裏呢。
要是當真對周王攔截失敗,讓他回到河南,那歷史上發動政變的可能就是他周王了。
但是現在,大局已定,這是不爭的事實。
而另一邊看著周王的密信在自己面前化為灰燼的官員,心裏是大大鬆了口氣。
他們也是沒想到朱允炆最後會這樣做,本以為難逃一死,結果卻能安然無恙。
這些人大多也不是存心要和周王一起作祟,而是迫於形勢,如今受到朱允炆的赦免,自然都感激涕零,叩謝皇恩。
而心裏還抱有幻想的個別官員,經歷了這幾天的驚悸優思,也是不敢再造次。
而在發落這些官員的時候,朱允炆已經將錦衣衛的細作深入河南各處。
經歷這一遭,朱允炆明顯察覺到自己的不足,只放眼皇城之內是遠遠不夠的,他既然是大明的皇帝,就要管理好每一寸疆土。
所以那些封地上的藩王,也得牢牢捏在他朱允炆手裏才行。
周王之亂,到此纔算是真正的結束。
各地的藩王知曉了朱允炆對周王叛亂事件的處理辦法,反應各不相同。
支援朱允炆的藩王拍手稱快,而心懷不軌的藩王此刻卻是更加的優思。
幾個最大的藩王之中,秦王病痛纏身,已然活不久,而燕王遠走,又無暇顧及,現在最是緊張的就只剩下了晉王。
雖然聽各地傳來的訊息,朱允炆步步忍讓直到被逼的忍無可忍,可他還是緊張不已。
晉王是不清楚其中內幕,不然他早就該脫去華服衣簪,親自向朱允炆請罪去了。
所以晉王此刻驚懼的並非是怕朱允炆察覺到自己的不臣之心,而是怕自己的勢力不牢靠,最終會落得和周王一樣的下場。
他所在的山西一帶,藩王可不止他晉王一個,還有同樣虎視眈眈的代王。
想那周王應當是幾乎將整個河南收入囊中,所以朱允炆纔會一忍再忍,十分忌憚。
而他晉王,身邊皆是可信之人,得力干將,如今只要能勸說代王與之合作,那麼山西就歸入囊中。
朱允炆就算察覺到自己的心思,也不敢貿然出擊,開玩笑,他晉王守著的可是大明的邊疆。
這可是大明的門戶,就算朱允炆當真不把山西放在眼裏,也得考慮考慮外來的蠻族。
將山西安排好,他晉王便能放心的去南邊擴大勢力。
周王已死,他留下的東西倒是便宜了他晉王,河南現今必定是亂成一片,正是收穫人心的好時機。
他要讓河南也歸順於他,他晉王,就是群龍的新首。
晉王沉浸在自己的設想中無法自拔,完全不清楚朱允炆已經將河南的局面安排的明明白白。
設想終究不是現實,晉王當機立斷,差了信使去代王府上,邀他好好相聚一番,聯絡聯絡兄弟之情。
晉王這邊已經有所行動,而在大明皇宮之內的朱允炆,此時正點燭批閱著奏摺。
此摺子是上元縣典史隋吉遞上來的。
典史屬於無品階文職外官,本為縣令的佐雜官。
但典史卻也是經過吏部銓選,皇帝任命的命官,自然也有上書勸諫的權利和義務。
這次,這位典史上疏所言及的是裡甲制度的弊端。
裡甲制度是朱元璋時期推行的,爲了方便基層管理,以戶設裡,其中按照丁糧多寡排出前十戶,以十年為期輪流擔任里長。
而現下,整個大明採用的基層管理辦法皆是如此。
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種制度確實存在的弊端不少,然而對現在來說,卻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根據歷史,這種辦法甚至太過理想化,在大明後期反而因為種種原因變成了精英手裏的權謀工具,呈現出明顯的分解趨勢。
而這次隋吉奏摺中所講,就是這種制度的一種弊端。
“農戶夫妻二人,本來可以守著良田百畝,安居樂業,可是丈夫突然患疾,婦人湯藥侍候,最終導致農田荒廢,等到病好,也已經耽誤了農時。”
於是這對夫婦到了收穫的季節,既交不了賦稅,也管不了自身,一下子就變成了貧民。
而爲了應對這種突如其來的危急,這位典史出了個主意,那就是幫扶政策。
置民百戶為裡,一里之間,有貧有富,凡遇危急,富者助財,貧者助力。
在這樣民風淳樸的時期,這樣的政策確實是萬民之幸。
於是朱允炆幾乎是沒有什麼猶豫就給了硃批。
“允,著戶部安排。”
如果大明多一些這樣真正愛惜百姓的官員,就是大明之幸。
給完了硃批,朱允炆正要繼續批閱,殿外王忠的聲音卻適時響起。
“陛下,西安府來報。”
“召。”
朱允炆心裏暗暗想著,差不多也就這兩日了。
秦王自年初帶兵征戰,回來便患上了惡疾,苟延殘喘,一直熬到了如今。
根據歷史,秦皇薨逝,大約也就這兩天。
如今,接到西安府的急報,朱允炆已經瞭然於心。
王忠將急報呈上,朱允炆緩緩開啟,開頭的“訃告”二字,便讓朱允炆更加確定了這個事實。
三月癸丑,,秦王妃忠烈,殉之。
“太祖崩逝還不足一年,近日周王又暴斃,如今秦王也驟然薨逝,纔不過幾月,朕身邊的親人一個接一個的離開朕的身邊。”
“此番秦王薨逝,也是讓朕有頗多感慨,朕不想朕的親人於九泉之下不得聖上照拂,特此允准秦王和秦王妃合葬入皇陵,秦王后代都入鳳陽守孝。”
朱允炆一臉痛心疾首的說道。
“凡朕的手足,都可領召回京,祭奠太祖和秦王。”
朱允炆話音剛落,一旁的中書已經草擬出一份聖旨來。
只是掃了一眼,朱允炆便頷首示意王忠拿來玉璽,一張一張印了之後,揮揮手道:“去吧,快馬加鞭,一定要確保各藩王能接得到朕的召令。”
眼看著各侍衛匆匆領命出了門,朱允炆才收了臉上的悲慼,理了理衣袖出了大殿,王忠趕緊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