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野種
陳紅棗是真心誠意說出這句話的,這也是她能走到現在的原因。
可她充滿真心的話,在陳大林眼裏,卻成了一句嘲諷。
他怒氣衝衝地起來,把陳紅棗和陳見銀從屋子裏推了出去,“滾!虧我瞎了眼,一直以來把你們當成親戚看待!全都滾!”
他暴怒地回到屋裏,看到擱在角落裏的幾個空蜂箱,一怒之下,衝上去狠狠踹了幾腳。
“等晚上做飯的時候,我把你們劈了當柴燒!”他高聲道。
屋外,陳見銀不知所措,他覺得自己這趟似乎來錯了,不知道該怎麼辦。
陳紅棗安慰他,“行了,爸,我早就知道結果會是這樣子,該幫的我們也已經幫了,剩下的,就順其自然吧。”
“也只能這樣了。”陳見銀喃喃自語。
時間總是在不經意間一點點流逝,很快,村裏的宅基地制度改革就來了。
村支書接到上面的通知,在村裏早早地張貼告示,打算給村裏做一個宅基地的登記在冊。
忙活了幾天以後,陳大林發現村支書並沒有來自己家。
他按捺不住,親自跑去問,卻被告知,他的宅基地是登記在陳紅棗名下的。
“啥意思?”陳大林有些懵。
“意思就是,你自己沒有房子了,你的房子現在屬於陳紅棗。”村支書決定把話說得再明確一點。
陳大林傻眼了,怎麼會這樣?
他當初雖然自願把宅基地抵押給了陳紅棗,但他以為,那只是一時的,很快一切就會物歸原主。
“村支書,這可不行啊,你要為我做主啊!”他叫了起來。
村支書滿臉無奈,“大林,你叫我說你什麼好?是你自己抵押出去的,又沒人逼你,這種事我能怎麼幫你?總不至於你要讓我去紅棗那裏幫你搶回來吧?”
“再說了,你好好想想,你當初是爲了什麼才把宅基地抵押出去的?不就是爲了跟紅棗證明,你想要勤勞致富嗎?你看看自己現在又在做什麼?”
被村支書一教訓,陳大林就覺得委屈,怎麼連他也站在陳紅棗這邊?陳紅棗這是給村裏人灌什麼迷魂湯了?
“村支書,你做人不能這樣有失公道!今天這件事你必須幫我,要不然,我跟翠花還怎麼活啊?”陳大林賴在村支書家裏不肯走了。
見他如此潑皮無賴,村支書心裏越發惱怒了,這段日子以來,他跟著陳紅棗學習致富,私下也是賺了不少錢的,私心裏,他很喜歡陳紅棗的為人,此刻實在忍不住了,於是替陳紅棗說了一句話。
“大林,適可而止吧,你們家欺負陳見銀一家的事兒,全村都知道了,你真要讓自己落得個被人唾棄的下場?”
他三言兩語,愣是把陳大林給說得惱羞成怒,一想到自己現在什麼都沒了,就連村裏的幹部也不肯站在自己這邊,他把心一橫,頓時豁出去了。
“就算陳見銀被人欺負,那也是他活該!他活該在我們陳家做牛做馬!誰叫他是我娘撿來的野種呢?我們家將他撫養長大,欺負他怎麼了?他這輩子報答得了我們家給他的恩情嗎!”
村支書一陣驚愕,他沒想到,陳大林竟然無意中說出了一個秘密。
陳大林彷彿也意識到自己說漏了嘴,一陣驚慌過後,頭也不回地跑了。
事情傳得越來越快,一眨眼的功夫,陳見銀不是錢秀蘭跟陳老栓親兒子的事,就傳遍了整個村鎮。
大夥兒私下議論紛紛,難怪錢秀蘭從來都不肯疼愛她這個兒子,原來從一開始,陳見銀就是被她撿回來的。
這些話漸漸的也傳進了陳紅棗耳朵裡,起初陳紅棗有些不信,私下去找村支書打聽過後,才知道原來外面的傳言都是真的。
“紅棗,你要是不想讓你父親知道,我這就讓他們閉嘴。”村支書拍著胸脯保證。
“不用了,晚上回去以後,我和爸談談,也許他知道以後,對他來說反倒是一件好事。”陳紅棗說。
陳紅棗下定決心,要讓陳見銀徹底看清陳大林一家的真面目。
晚上,還不到關店鋪時間,陳紅棗就早早地回家了。
“娘,今晚你做些好菜,熱一壺酒吧,有些話我想和爸說。”陳紅棗的神色難得那麼嚴肅。
吳桂芳知道一定有大事發生,於是趕緊去廚房忙碌起來。
一個小時以後,菜上了桌子,陳紅棗坐下,她看著陳見銀惴惴不安的模樣,醞釀了一下,才鄭重其事地開口。
“爸,最近村裏有一些流言,不知道你聽到過沒有?”
她把陳大林對村支書說的話,一字不落地轉述給他。
“這件事如果你不信,我可以去找村支書來證實,不過我現在十分確定,你的的確確不是錢秀蘭的親生兒子,她也不是我奶奶。”
說完這些話,陳紅棗定定地看著陳見銀,等著他的反應。
陳見銀一直低著頭,間或無措地擺弄著筷子,半晌,他低聲道:“其實這些話,我早就聽到過了。”
“你知道?”陳紅棗有些意外,沒想到陳見銀會這麼沉得住氣。
陳見銀苦笑一聲:“就是沒聽過,也能猜出一些來,以前娘時不時會罵我野種,大林對我的態度,也不像是對親生兄弟的態度,我一直在懷疑自己是不是他們親生的,現在證實了我的猜想,心裏有些輕鬆,卻又有些難受。”
“那天我在村子裏聽到這些傳言之後,就去私下找了娘,娘告訴我,說是在大饑荒那年,我被親生父母遺棄,又被她撿到的,雖說她不疼我,總是罵我,可她畢竟養育了我,這養育之恩,我還是要報的,紅棗,這陣子我私下已經想明白了很多事,我想,以後我不會再對陳大林這個人言聽計從了。”
聽到陳見銀的心裏話,陳紅棗有些欣慰,這些年來,他一直是陳家的老好人,現如今,這老好人確實也該做夠了。
“爸,你說得對,奶奶畢竟還是讓你在那個饑荒年代活了下來,這養育之恩,我們還是要記在心上的,我明天就帶一些禮物去看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