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大秦一統
但李爍仍堅持選擇韓信同行,項燕等人,便不再發表意見,讓韓信同李爍一齊前往秦國咸陽城。
兩個人從壽春出發,沒用多長的時間,便到了咸陽城,進入咸陽城之前,李爍還準備再易一次容,以防遇上王翦,王賁等大將,從而遭遇惡戰。
不過,韓信卻告訴李爍,他掌握到了最新軍情,李信統領大軍,兵攻楚國之後,王翦,便以年邁為由,辭去了秦國大將軍的職位。
王賁,也跟隨著自己的父親王翦,辭去了官職,離開了咸陽城,而秦軍的另外幾位大將,如蒙武,蒙恬,都在外征戰,咸陽城內,找不出能夠與李爍一戰的敵手。
於是,李爍並未進行易容,同韓信一齊進入了秦國丞相昌平君熊啟的府中,並將他帶離了咸陽城。
整個過程非常的順利,並沒有遇到太大的阻礙,順利的返回了楚國境內,昌平君離開秦國之後,秦王嬴政震怒,因為昌平君是他的左膀右臂。
第一時間,便派出了手下的精銳秦兵,前去追擊昌平君,不想讓他離開秦國,但嬴政此次派出的秦兵精銳,跟李信,蒙恬等人,還是有著巨大的差距。
那些精銳秦兵,在李爍,韓信兩個人眼中看來,根本沒有任何的差別,兩人輕功一動,早就甩了這些精銳秦兵一大截,根本就追不上。
最後,這些精銳秦兵,只得無功而返,返回咸陽,向嬴政覆命,嬴政得知沒有將昌平君帶回來,怒色寫於臉,將那些所謂精銳秦兵的頭顱給砍了,治辦事不力之罪。
嬴政治了精銳秦兵的罪之後,李爍,韓信已經將昌平君熊啟帶到了楚國的境內,進入楚國境內之後,昌平君便在第一時間行動了。
由於秦楚兩國之間的資訊極其不對等,在楚國境內的秦軍士兵,根本就不知道昌平君熊啟叛變秦國的訊息。
因此,在楚國境內的秦軍士兵,對昌平君還是十分信任的,於是,昌平君假傳軍情,導致李信在軍事戰略上,做出了許多錯誤的部署。
在戰爭當中,部署如果錯誤,往往會非常致命,會給自己的軍隊帶來巨大的損失,比如,因為軍令的錯誤傳達,導致行軍路線錯誤,去到了錯誤的地點,從而遭到了埋伏。
李信的秦軍,正是因為有昌平君在後方破壞穩定,便被項燕的楚軍抓住了機會,龍且,季布,項梁率領楚國大軍出動,痛擊秦軍。
昌平君的這一張底牌一出,使得秦楚之戰的戰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秦軍本來佔據優勢,現在優勢全無,成了潰敗的一方。
楚軍之前丟失的城池,盡數被收回,李信慘敗的訊息,也傳回到了咸陽城中,李信的二十萬大軍,死傷殆盡,不得不撤離楚國,返回咸陽。
此番在楚國兵敗,是自秦國攻韓以來,所遭受到的最大慘敗,當初秦軍與李牧的對決,都沒有遭受過這樣的慘敗。
現在的秦軍,也感受到,內部出了問題的痛苦了,在此之前,對外的戰爭之中,可從未感受過。
這一次,一感受,秦軍便遭到了潰敗,李信率兵退出去的時候,也是灰頭吐臉的,極其狼狽的回到了秦國之中。
在逃回秦國的時候,還受到了傷,回到秦國之中,能夠留下一條性命,已經是極為不容易的了。
李信兵敗之後,手下的大臣李斯進言,讓秦王嬴政,前往山林之間,請求原大將軍王翦出山,李斯認為,要想攻破楚國,必須得王翦大將軍出山,否則,無法攻破楚國。
嬴政無奈之下,只好親自前去王翦隱居的山野,請求他出山,王翦對嬴政說,如果要求他出山攻楚,必須給到他六十萬大軍。
如果不給到六十萬大軍,王翦是不會選擇統兵攻擊楚國的,如今秦軍戰將之中,作為攻楚的最佳人選,只有王翦一人。
北邊的匈奴,虎視眈眈,秦軍將領蒙恬,蒙武,不敢輕易撤離,於是,嬴政最終還是答應了王翦的要求,給了他六十萬大軍。
王翦得到六十萬大軍之後,帶領著秦軍,即刻出發,作為秦國的不敗戰神,王翦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此番帶著六十萬大軍攻楚,王翦依然保持著自己的不敗神話,項燕,龍且,項梁,季布,李爍,司馬尚等人,拼命抵抗,仍然節節敗退。
楚軍雖然敗退,但是並非像燕,魏兩國一樣,被李信,王賁率領的秦兵節節攻退,還是有一戰之力的。
所以,王翦他纔會要求六十萬大軍,因為王翦非常清楚,在與楚國的對決之中,必定會有很大的犧牲。
二十萬大軍,在王翦的眼中看來,根本就不夠用,如今,李信的慘敗,又印證了王翦的猜測。
王翦現在帶領著六十萬大軍,攻向楚國,連破數城,但是以巨大的人數為代價,也就是人海戰術。
楚國的兵力,遠不及秦國,但將領能征慣戰,所以,在對決之時,楚軍的將領,楚軍的精銳士兵,比秦軍的戰鬥力高出不少。
但秦軍勝在人多,王翦堅持使用人海戰術,在如此交戰的情況之下,戰爭的時間,也歷時很長,不像李信,王賁,攻燕,魏,打的都是閃擊之戰。
秦楚之戰,打的都是持久之戰,李爍,在戰爭當中,隱傷數次發作,蒙雪先前的丹藥也被吃完了,還用配方重新做了一些丹藥。
靠著這些丹藥,李爍纔在秦楚之戰當中撐下去,但秦國王翦的兵家謀略,還是更高一籌,李爍,項燕等人,還是敗了下來。
壽春城,還是被王翦的秦軍攻破,李爍,司馬尚,等人,也在秦楚之戰當中失蹤,楚國被滅之後,齊國也選擇了向秦國投降。
楚國被滅之後,齊國認為自己沒有實力去迎戰秦國,便選擇了不戰而降,齊國投降之後,秦王嬴政席捲八荒,橫掃六合,滅六國,一統天下,稱帝天下,還說道。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