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胸腔的怒火
凌明的人皮面具掉落,露出了真實容顏來,李信與楊端和兩個人並不吃驚,因為在先前,他們兩人聯手重創關依然時,凌明怒火中燒,不慎將身份洩露了。
因此,凌明的人皮面具掉落,露出真實容顏來,李信與楊端和都不覺得驚訝,讓人驚訝的,則是李爍。
數月之前,楊端和曾藉助郭開的幫助,偽裝成趙軍士兵,在邯鄲城門,與李爍交過手,他當時的任務,便是要斬殺李爍,以絕後患。
因此,兩人是有過一面之緣的,而那一次,荊軻,司馬尚,聶雪三人的出現,讓楊端和的任務失敗,回到秦軍後,還被王翦用軍法處置了。
因此,楊端和一眼就認出李爍,當場說道:“原來是李爍公子,當日,讓你在邯鄲城跑了,沒想到,你卻到了咸陽城,看來,嫌自己命不夠長啊!”
楊端和話音落下時,餘光又落到了荊軻的身上,荊軻並沒有進行易容,只是方纔打鬥激烈,再加上夜色的原因,楊端和並沒有注意到荊軻。
現在,楊端和的目光,落在荊軻身上,發現荊軻有著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只是想不起來,是在哪裏見過荊軻的。
隨後,楊端和的目光,又落在了李爍的身上,這纔想起,當日在邯鄲城門,救走李爍的,正是此人。
楊端和常年隨王翦征戰,忙於戰事,極少涉足江湖,但他聽過大俠荊軻之名,不過,楊端和是隻聽其名,未見其人,誤把荊軻也當作了趙國人。
“一群趙國的餘孽,來救燕國的太子燕丹,說起來,可真實好笑啊!”
這是楊端和第二次說李爍,司馬尚等人是趙國的餘孽了,先前,楊端和說李爍等人是趙國餘孽時,他們的兵刃,便徹底成了飲血的兵刃,上面,沾上了不少秦軍士兵的鮮血。
而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楊端和竟然第二次觸動到李爍等人心中逆鱗,使得那胸腔之中的怒火,燒成了熊熊烈焰!
而在李爍,司馬尚,凌明,關依然四人之中,怒火最盛的,當屬司馬尚,李爍,凌明,關依然三人,在剛剛對決李信,楊端和時,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勢。
而荊軻和司馬尚兩個人,目前為止並沒有受傷,司馬尚被楊端和剛剛的話陣怒,擊退攻向自己的秦兵後,主動向楊端和發起了攻擊。
“楊端和,受死吧!”,司馬尚破口罵著,當這個聲音出來時,司馬尚和李信兩個人,都覺得這個聲音,十分的熟悉。
李信與楊端和,作為秦軍的主將,曾經多次參與過對趙戰爭,而司馬尚,他是趙國大將軍李牧的副將。
兩軍在戰場之上,多次相遇,司馬尚與李信,楊端和都曾打過照面,那時的司馬尚,還沒有自毀容顏,不像現在這般,滿臉傷痕,面目全非。
秦滅趙之戰,王翦分三路大軍進攻邯鄲,當時李信與楊端和都未曾跟司馬尚遭遇,不知司馬尚容顏大改。
方纔聽聞司馬尚之聲,又見司馬尚的容顏,讓他們很難與那個曾經指揮趙軍作戰的沙場英將聯絡到一起。
李信與楊端和還來不及再多想,司馬尚人已殺來,以一敵二,司馬尚沒有太大的把握,所以,他用最快的速度,最強的力量,攻向了楊端和一個人。
楊端和曾多次與司馬尚交戰,雙方互有勝負,若論一對一的單挑實力,兩人應該是在伯仲之間的。
但現在,司馬尚懷揣著亡國的仇恨與怒火,仇恨與怒火,將司馬尚在面對秦軍事,戰力與意志力都拔高了一個層次。
他猛然攻襲,手中長槍一挑,如同蛟龍出海,楊端和的反應,稍微慢了一下,長槍的槍尖,便紮在了楊端和的體內,一絲鮮血,從嘴角處流出。
長槍刺入身體的劇烈疼痛感,讓楊端和回過了神,此刻的他,頭腦依然非常清晰,他利用手中的兵刃,揮力一斬,便將長槍斬作了兩半截。
長槍被斬作兩半截的同時,楊端和使出內力,將那另一半帶有槍尖的那一截槍身,從體內震飛出去,並反打向司馬尚。
楊端和處置得非常迅速,如果他稍微慢了一步,司馬尚很有可能利用那長槍槍尖,往楊端和的身體更深處刺去。
槍尖一旦傷著了楊端和的五臟六腑,或者是傷到了楊端和的心脈,很有可能會危及到楊端和的性命。
而剛剛被楊端和震飛出去的槍身,此時已反打向了司馬尚,司馬尚見槍身飛回,拿著手中的斷槍,一聲暴喝,一記劈砍,帶有槍尖的槍神被砍作兩半截,掉在地上。
槍身落在地上的同時,越來越多的秦軍士兵,正在涌來,荊軻見有許多秦軍士兵到來後,用出了他的劍法絕學,風蕭劍法。
荊軻是江湖一流的劍術名家,俠名響徹七國,其風蕭劍法,堪稱當世一絕,只見荊軻的劍,銀光閃出,秦國王宮內,便有一陣狂風掠動。
那狂風掠動之聲,竟然如簫聲一般,而這便是風蕭劍法之名的由來,此劍招使出,前來圍攻的秦軍士兵,直接栽倒了一大片,使得秦軍士兵,不敢輕舉妄動。
李信,楊端和見識了荊軻的風蕭劍法之後,頓時一驚:“這個傢伙,究竟是什麼人,居然能夠一招將數百名大秦精兵掀翻在地。”
李爍見著荊軻的風蕭劍法,也是一驚,自己掌握的縱橫劍法第十式,也只是能夠與李信的驚濤劍氣對決,還要稍處在下風之中。
如果,之前對決的不是李信的驚濤劍氣,而是荊軻的風蕭劍法,李爍很有可能承受不住這一攻擊。
可即便荊軻使出了風蕭劍法,以一挫百,他們仍然處在不利的境地之中,李爍,凌明,關依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勢。
荊軻,司馬尚,雖未受傷,可週遭強敵環繞,要想全身而退,恐怕難以實現了,此時此刻,需要有人站出來,做出犧牲才行,否則,誰都離不開秦國王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