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爱青果
去書架

第221章 起兵謀曹

    袁術軍大敗!

    軍無士氣之時,又遭遇強軍對戰,甫一交戰便敗相已顯等到袁術渡江回到西岸,士兵們徹底敗退,赴江淹死者不計其數!

    江水西岸,袁術回望江東,不由悲呼一聲:

    “天不憐見,某何至於斯!”

    隨即一口鮮血噴出,暈死過去!

    陳紀等慌忙救治,使人抬了袁術,燒燬船隻,領著手下五千左右的殘軍,望壽春而去!

    周瑜使人打掃戰場,將戰報回傳孫權,自己領兵往秣陵屯紮而去。

    石頭城一場大火,江水岸背水一戰,只這兩番廝殺,便將袁術徹底擊垮!

    自此孫權徹底平定江東地區,傳令丹陽、豫章等郡中各縣上表臣服,揚州郡縣只有九江、廬江兩郡未曾納入治下。

    卻說袁術甦醒過來,看到身邊敗軍殘將,悲痛欲絕,思索半晌,便知道大勢已去,當下書信一封,遣使者送於袁紹。

    大意是道:袁氏承天應命,理應代漢而立。今公路無能,不能承應,願將玉璽奉上,請兄長繼任皇帝位,則袁氏一族依舊是皇室子弟,開創袁氏皇圖的大業只有兄長能承擔,望兄長慎圖之!

    書信發出,袁術像是徹底失了魂魄,每日裏一點精神也無,看起來愈見憔悴了。

    出了歷陽,趕赴陰陵而去,一路上水米也無,每日只得一餐果腹,將士們苦不堪言。

    臨近陰陵,眾將士正覺欣喜,忽然前方塵煙四起,有一支軍馬滾滾而來!

    陳紀勉強領軍上前,大喝道:

    “呔!你是哪方軍馬?!快快駐軍停下!”

    來軍軍陣中閃出一員大將,上下打量了幾眼,道:

    “汝可是陳紀?”

    陳紀又驚又怒,沉聲道:

    “正是某家!汝是何人?!”

    那大將仰天一笑,道:

    “某乃是九江太守陳瑀部下顧武!袁術老賊!今日可死也!”

    說罷領軍殺來!

    原來袁術盡起大軍征伐孫權而去,九江郡內便空虛起來,廣陵太守陳登收服海賊薛州,兵力大漲,便表自己堂兄陳瑀為九江太守,領兵攻佔陰陵!

    陳瑀原為袁術任命的揚州刺史,駐紮在壽春,後袁術自南陽敗退回壽春時,陳瑀拒絕接納,結果被袁術打敗,逃到了下邳,投奔他的叔父、陳登父親陳珪……

    如今風水輪流轉,眼瞅著袁術一天不如一天了,陳瑀從陳登手中借了兵馬,趁著袁術與孫策交兵、袁紹與關羽爭鋒之時,出兵九江,一舉攻下/陰陵縣!

    陰陵乃是九江的郡治!

    而且正擋在了袁術回壽春、北上匯合袁紹的路上!

    陳紀雖有大將之名,奈何手下兵將全是疲憊不堪的兵馬,被顧武這一次衝擊,便大敗潰散!

    陳紀等護著袁術像西北而逃,身邊只有數百兵丁跟隨……

    天邊夕陽西下,袁術收攏敗軍,沿著鄉間小路緩緩前行,至夜間,軍士取米煮飯,僅剩碎米兩石,只夠一晚之食……

    陳紀去料理紮營等事,袁術口渴,喚軍士取蜜水解渴。

    帳下軍士去而復返,塞過一碗清水,口中道:

    “只有將士血水,哪裏還有蜜水可飲!”

    袁術一愣,驟然摔碎水碗,大叫一聲:

    “術何至於此!術何至於此!”

    隨即吐血倒地而死!

    陳紀等聞訊而來,商量後事,眾人都說以如今局勢,只得投廬江太守劉勳去了。

    廬江太守劉勳乃是袁術舊將,麾下廣有兵馬。

    遂使人通知壽春城中袁胤、袁耀等人,護送袁術靈樞往廬江而去。

    孫權佔了江東,又打探到九江已經歸了陳瑀,而陳瑀乃是大將軍劉賢一派,江東智囊都以為不可輕舉妄動,因此孫權只安心整治揚州四郡。

    隨即孫權上表稱功,又表任四郡郡守,江東便被孫權掌握與手掌之中,開始休養生息,觀謀天下變化。

    卻說關羽自夏侯惇領兵助袁紹後,便進展不利。

    夏侯惇頗有勇力,二人曾鬥過數次,二十合內不分勝負。

    袁紹又發來軍馬助戰,一時雙方都相互奈何不得。

    關羽無法,只得作書至劉賢府上,請問策略。

    而此時的劉賢,也正秣兵歷馬準備渡河攻兗!

    曹操與袁紹聯合,豎起“討伐權臣,扶保漢帝”的旗子,將劉賢歸做了董卓之流!

    袁紹麾下陳琳,多有文采,做檄文一篇,歷數劉賢過往,意圖將劉賢釘於恥辱柱上!

    先說劉賢起自微末,妄任宗親,又說私掌權柄,亂用私刑。又說陰謀劫持天子,政令不通;又道擅殺御史言官遮蔽聖聽專權暴虐……

    若不知情的人,讀了此文之後便覺劉賢簡直比董卓還要壞上三分!

    朝中眾臣、劉賢麾下都深怕劉賢看到氣壞了身子,卻不料劉賢看了竟“哈哈”大笑,連聲道:

    “陳孔璋多才,可惜錯投其主!袁本初多謀少斷,又不能用人,麾下有良才也不得其用也!

    料陳孔璋一介書生,某生平又不做惡難,此必是袁紹逼其所做!

    待來日討滅袁氏,叫陳孔璋來朝廷做個祭酒,當可為國家選拔、教導人才!”

    朝中眾人深服劉賢:

    “大將軍度量海涵竟至於斯!”

    但袁紹、曹操已經舉起“義旗”,劉賢不得不做出應對。

    於是劉賢上表待參,推卸大將軍之職。

    皇帝自然不允。

    劉賢三番辭讓,天子都是不允,下詔好生安撫,又多賜金銀。

    劉賢這纔回到朝堂。

    隨即便上書討伐袁、曹。

    天子只得同意。

    隨即將討敵之事全部委任劉賢,假節鉞,兵馬任由調動。

    雖然明眼人都知道,劉賢的三辭三讓,天子的再三挽留,劉賢的上表求徵,天子的大權獨放都是走個過場,事實上早在劉賢上表告罪之時,已經在秘密安排出徵事宜了。

    但總歸是“令出於上”“天子親封”不是?!

    皇帝的面子還是照顧到了的……

    任誰都知道,經過國舅董承之事以後,皇帝與大將軍劉賢之間,已然有一道不可填平的溝壑了!

    但這些都不重要了。

    興平四年,夏初,皇帝郊祭之後,大將軍劉賢領軍出征。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