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挫其銳氣
不如我們一邊準備攻打徐州,一邊籌劃謀取荊州,且看大勢之變化,稍後再說。”
諸葛瑾這個時候也出班說道:“我曾聽聞文聘守荊州,曾經娶了妻妾三人,先生一子,次生一女。其女還年幼,尚未出閣。
不如我們先以求親之事,前去試探一下。文聘也是一個知進退的人,不會置荊州與不顧。若文聘肯許,這就代表文聘暫時沒有與我們對敵的準備。
若文聘不肯,那我們在以後的謀劃上面,就要小心荊州那邊的事情了。”
孫權用其謀,先派人護送滿寵回豫州;然後又派遣諸葛瑾為使者,往荊州而去。諸葛瑾入城見文聘,敘禮完畢之後。
文聘說道:“我們兩家本無來往,子瑜此番前來所為何意?“
諸葛瑾說道:
“我曾聽聞將軍有一女,尚為許親,我此次前來,特為與將軍你求親而來:我主吳王有一子,甚是聰明;聞將軍有一女,特來求親。好讓我們兩家結秦晉之好,以後有事,我們兩家可以互為支援。”
文聘剛要拒絕,卻看到身邊的馬良,暗中搖了搖頭,文聘無奈,就先讓諸葛瑾回去了。待諸葛瑾走後,文聘問馬良剛纔搖頭是何意思。
馬良說道:“如今我們現在最主要的戰略部署,是攻打豫州。所以現在這個時候我們與北地和吳郡那邊,不能得罪任何一方,即便最後做不成朋友,在現階段也不能成為敵人啊。
諸葛瑾此來,也只是爲了試探將軍你的意思,如果將軍你剛纔果斷拒絕的話,恐與吳國結仇,與我們以後攻打豫州不利啊
如果真到了那個時候的話,我們就不僅要面對前線與曹軍的對壘,還要謹防吳國趁機偷襲我們,此孰為不智也。將軍此時,還是要以拖延為主。
現在,將軍你要儘可能的將諸葛瑾留在荊州之地,不讓他回去報告和孫權任何訊息。
等到以後孫權派人來問的話,切莫讓諸葛瑾與孫權使臣見面,我們只說是諸葛謹在此,與將軍你商量婚事即可。”
文聘聞之,也覺得這樣有理,就依計行事。
卻說蜀王劉協,令魏延總督軍馬,守禦東川南部地區。而劉協遂引百官回成都。然後又派費詩前去荊州,與文聘一起商定攻打中原的日子。
卻說費詩拿著劉協的令旨,前去荊州,令文聘領兵去攻取汝南郡。文聘領命,即時便派劉磐、王平二人為先鋒,先領著一直兵馬在襄陽城外駐紮;一面又在城中設宴,款待費詩。
到了約定的時刻之後,文聘當即便便令王平為先鋒,劉磐為副將,文聘則自領中軍,以馬良、伊籍為參謀,一同前去征伐豫州。
且說文聘在出徵當日,祭了“帥”字大旗之後,忽然在營帳之中,文聘晃晃悠悠的睡著了。正在夢中,文聘忽然看見有一頭豬,其大如牛,渾身黑色,奔入文聘的營帳之中,前去咬文聘的左腳。
文聘見之大怒,急忙拔起身旁的佩劍斬之,聲如裂帛。待到此時,文聘霎然驚覺,才發現這只是一個夢而已。
可是文聘醒來以後,猶然覺的自己的左腳隱隱作痛,心中很是懷疑。就喚馬良來此,將夢中之事告之。
馬良說道:“豬亦有龍象。龍附足,乃升騰之意,不必疑忌。”
然後文聘又聚麾下官員到了自己營中,告以自己前番的夢兆。有說吉祥的,有說不吉祥的,眾人都在這裏議論不停。
就在他們正在議論的時候,有人前來稟報蜀中有使臣到來,傳劉協令旨,拜文聘為前將軍,假節鉞,都督荊襄九郡事。文聘領命,眾官前來拜到:“此足見豬龍之瑞也。”
於是文聘方纔坦然不疑,遂起兵直奔汝南大路而來。
且說汝南郡治汝陰城中,曹仁正在城中,忽然接到麾下小兵前來稟報,說是文聘親自領兵前來。曹仁聞之大驚,就想要下令堅守不出,有曹仁副將翟元上前說道:
“現在文聘孤軍前來,兵馬糧草肯定不濟事,我們為何不先去阻擊,挫其銳氣?”
時有滿寵勸諫說道:
“我素知文聘此人,在劉表之時,就常年駐守荊州之地,不僅有勇而且還有謀略,我等萬不可輕敵。不如我們堅守不出,乃為上策。”
驍將夏侯存說道:“此書生之言耳。豈不聞水來土掩,荊州兵來勞頓,而軍以逸待勞,自然可以取勝也。”
王甫說道:“不知道將軍以何人駐守荊州?”
文聘說道:“我已經派遣治中潘浚前往守之,這又有什麼可以憂慮的呢?”
王甫急忙說道:“潘浚此人,平生最是多忌而好利,不可任用。將軍你可派遣軍前都督糧官趙累前往代替了他。”
文聘說道:“我素知潘浚為人,今既派定,不必更改,你不要那麼多疑了,現在你就去築烽火臺就行了。”
王甫聞之,怏怏拜辭而去。而文聘雖然表面上這麼說,可是他聽到王甫的話以後,也召來潘俊的同僚以聞之。
其同僚所言與王甫類同,文聘聽到以後,爲了避免荊州軍心不穩,卻在暗中讓趙累領兵在樊城。只要潘俊此人,有所疏漏,就令趙累奪其兵權。
安排停當以後,文聘即令王平準備工具,準備去攻打平輿和上蔡。
卻說曹仁接連折了二將,退守平輿,就對滿寵說道:“我悔不聽你之所言,導致了我們兵敗將亡,失掉了汝陰,如之奈何?”
滿寵說道:“文聘乃是蜀中虎將也,足智多謀,不可輕敵,我們還是隻宜堅守便是。”
正在他們商議的時候,有人前來稟報文聘趁他們還未停當安穩的時候,就率兵來攻打平輿。
曹仁聞之,心中大驚,剛要出戰,卻被滿寵攔住,說道:“將軍,我們還是隻宜堅守纔是。”
時有曹仁部將呂常奮然起身說道:“我願意乞兵數千,前去阻攔文聘的兵馬。”
滿寵勸諫道:“將軍,此事萬萬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