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李紹
遠在渭源的李紹當然不知道自己居然被李元昊惦記上了,元宵節過後,天氣更加暖和。新城的工地上,已經容納不下那麼多人,於是村寨也開始修築。
原本不願意到這裏做工的人,得知吐蕃一部已經投靠,而且這一個多月也沒有聽說渭源遭到襲擊,很多人心思活泛了起來,紛紛跑來做工。
元宵節的時候,西北地方又送了最後一批流民過來,這批流民數量達到了三萬人。李紹手下現在光是流民就有十一萬多,要不是他手裏錢多,光是養這些流民糧食都難以支撐。
讓李紹有些驚訝的是,這批流民中居然有幾個讀書人,這讓他很好奇,按照道理來說古代讀書人不多,怎麼有人願意跑到西北來呢?
於是他就跟其中一個名叫張元的讀書人聊了起來,這才知道,宋朝時候的科舉和後世還不太一樣。
比如明、清兩代,科舉會試錄取之後,再進行殿試頭榜就是進士,二榜是同進士,不存在會試錄取之後,殿試落選的情況。
可是宋朝不一樣,會試錄取之後,還得殿試,殿試還要淘汰一些人。
張元就是其中一個倒黴蛋,三次殿試一次都沒選中,自然沒辦法當官。這種情況之下,就開始有些憤世嫉俗。之前在家鄉因為喝多了亂說話,被縣令打了板子,惱羞成怒之下決定另投明主。
半道上見到了這些流民,一問才知道是送往李紹這裏的,他們之前聽說過一個大相國寺外賣字的秀才,被李紹任命為吏部侍郎。張元想自己怎麼也比一個秀才強,於是和幾個一商量就決定來這裏看看。
原本他們是不報希望的,畢竟怎麼看李紹都不像靠譜的人,可是來到西北一看,短短一個多月,新城已經初具規模。
百姓雖然勞累,可是並無怨言,反而一個個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他認定李紹將是一位明主,於是這才求見李紹。
李紹和他聊了聊,發現此人確實有才,不光是內政有見解,就連軍事方面說的也頭頭是道。這讓李紹大為驚喜,當下任命為戶部尚書,他的幾個同伴也被委以其他幾部尚書的重任。
沒想到這居然完成了兩個隱藏任務:“恭喜宿主招納名臣張元、胡浩,獎勵積分2000點。”
“恭喜宿主中央官制初見規模,獎勵積分4000分。”
系統倒是有張元的介紹,李紹看了才知道,這傢伙歷史上算是個漢奸。因為在大宋不得志,和朋友跑到了李元昊那裏,被李元昊任命為中書令,後來在與宋軍作戰時出謀劃策,獲封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更是被封為國相。只是後來多次向李元昊建議漢人治漢,被李元昊疏遠抑鬱而終。
至於胡浩投降李元昊的時候,改名吳昊,也得到了重用,不過才幹不如張元,鮮有記載。
看來自己不但招納了一個人才,還間接的削弱了李元昊。這讓李紹十分高興,手上有了6500積分,李紹心思也活絡了起來,這段時間秦瓊訓練騎兵並不順利。
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這些流民不善於起碼,十幾天了,勉強能夠騎著馬跑,想要上陣殺敵估計還得一段時間,雖然秦瓊沒說,可是李紹看的出來,他頗有些氣餒。
6500積分雖然不多,可若是用在現在被自己命名為禁衛軍的600名騎兵身上,將這些勉強能騎馬的步兵變成有一定基礎的騎兵,當然與玄甲軍比起來差了許多,畢竟一名玄甲軍需要100積分。
當然也可以選擇用5000積分直接強化50名士兵變成玄甲軍,李紹思來想去決定用6000積分將其中120人變成非完全體的玄甲騎兵。
這樣這120人戰鬥力能與狄青手下的騎兵相當,也能讓秦瓊看到成效,還有就是讓他們分出強弱。便於秦瓊挑選底層軍官。
“是否使用6000積分強化120名騎兵?”看著系統給出的提示,李紹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是。
此時正在新城外訓練的那些騎兵有一些突然間好像明白了一些什麼,動作做得更標準了,秦瓊看到這些手下終於開了竅,激動的差點哭了出來。李紹把這樣的重任交給他,若是他訓練不好,那真是辜負了李紹的信任。
按照李紹給他的編制,他當即把這些突然開竅計程車兵任命為伍長,兩伍為一什,五十人為五什設伍什長,一百人為一個百戶。上面還有五百戶、千戶。
秦瓊現在是禁衛軍大將軍,可其實連個千戶都不是,當然他知道隨著軍隊原來越多自己這個禁衛軍大將軍早晚名符其實。
他手下的十個人,被他分別任命為五個百戶和副百戶,他自己親自統領一個百戶。
相對於秦瓊而言,焦用他們就輕鬆多了,五十個人分成了兩班,一班值守李紹的住處,剩下一班訓練新兵。
一開始他們對李紹教授的佇列,齊步走之類的有些不以為然,可是後來發現效果特別好,宋朝缺馬,因為十分重視步兵,步兵與騎兵對陣,陣型就十分重要。
按照李紹的訓練方法,士兵們很快習慣了聽從命令,演練起陣型來簡直不要太快。兩千步兵的訓練已經初見成效,加上李紹訓練量雖然不小,可是也捨得投入,幾乎沒頓飯都能見到肉。
為此李紹不但又從扎西咱仁那裏買了一些養,又讓人四處買豬,給士兵增加伙食,這些士兵都比以前強壯了一些。
武器方面,李紹因為手下鐵匠數量不多,暫時拋棄了宋軍用刀的思路,改用長矛,訓練起來也簡單很多,就是幾個動作,配合陣型,縱然是有騎兵衝陣也不害怕,待以後條件上來了,再給他們配上刀便於近戰和追擊。
眼下這裏的局勢在迅速的變好,李紹的心情自然也很好,除了這些事情之外,恬妮和扎西咱嗎也很聊得來,讓他少了一些擔心。
在這種一片祥和之下,誰也不知道一場危機正悄然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