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李信想要辦學
見秦懷玉和程處默一臉渴望,李信故意道:“那當然啊。至於開張的話,我也不知道,總得好好準備準備吧,不急,不急。”
程秦二人一聽就急了,一左一右拉著李信,道:“急!急!怎麼不急!”一想到今天過後他們就再也吃不到這麼好吃的菜,他們恨不得李信明天就能把酒樓開成。
三人鬧作一團,一點貴族老爺的儀態都沒有。好在王貴等人一向都知道自家王爺是個什麼樣子,因此也就見怪不怪了。
待李信勸住兩個憨貨,他終於想起自己還有一件事沒說完。
“張全福。”李信叫了一聲。
“老漢在,老漢在。”張全福飛快地應道。
“酒坊這邊完工以後,不要停,再多蓋兩間屋子,工錢和待遇照舊,要寬敞,長寬至少都要二十五六尺,到時候我會送一些桌子椅子過來,你們幫我放在這些屋子裏。”李信交代道。
張全福一口答應,不過還是忍不住問道:“王爺蓋這些屋子是有什麼用嗎?”
李信點頭,道:“打算給村裏的孩子們當學堂。都是上學的年紀,成天瘋玩像什麼話。先生我會負責請,學費的問題你們也不用擔心,我不會收鄉親們的錢,如果孩子在學堂表現好的話,說不定我還會反過來獎勵他們一些錢呢。”
張老漢聽到這話愣住了。
確切地說,所有人都愣住了。
陳幼瀾眨著眼睛,目光中滿是意外。
李信的意思是.......他要出錢讓村子裏的孩子們上學?
“王.......王爺不是在開玩笑吧?”張全福知道懷疑李信很不禮貌,但是他真的沒辦法說服自己二話不說就相信這件事。
那可是讀書認字啊!藍田縣世代就沒有出過幾個讀書人,現在王爺竟然想讓村裏那麼多孩子都能念上書嗎?這是多大的功德啊?要是祖宗們知道自家家裏出了個唸書的孩子,怕是連祖墳都要冒青煙了吧?
不不不,肯定已經冒了吧?不然他們怎麼會碰上這麼好的主家,碰上這麼好的王爺?
李信知道張全福接收起這個訊息會有些困難,所以並沒有介意他說話不周到的地方,只是平靜地說道:“我當然不是在開玩笑。我也不是想讓孩子們以後都走考科舉當大官,但多讀點書,多認點字,日後當個賬房先生,找個活計,不是比你們在地裏刨食強多了?”
張全福還沒開口,眼眶已經紅了,渾濁的眼淚不停地滾落下來。他帶著哭腔跪下道:“俺老漢上輩子是做了什麼好事兒啊,才能碰上王爺這樣的好人!老漢也沒有別的能回報王爺,只能跟鄉親們一起日日為王爺祈福了!”
張鬆也二話不說跟著跪下來,連連給李信磕頭。他家也有兩個孩子,大的十歲,小的才六歲,一想到這兩個小子日後也能有機會進學堂讀點書,當個讀書人,他就覺得心裏熱乎乎的,對未來的日子充滿了期待。
這都得感謝王爺啊!
兩人一起胡亂地說著許多祝福的吉祥話,不管李信怎麼勸阻都不肯起來。
程處默和秦懷玉看著這一幕,識趣地沒有出聲。他們總覺得眼前這位自己的摯友似乎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一些肉眼無法分辨的變化,簡直可以說是判若兩人。不過好在那份感情沒有變,兄弟還是兄弟。
而王貴這時候也突然明白自家王爺當時為什麼要問那些犯官家屬認不認字了,還說那些認字的人有大用,恐怕所謂的大用就是讓他們來這村學之中當教書先生吧........倒還真是物盡其用。
他無聲地露出一個笑容。
李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張全福和張鬆拉起來。然而即使是在站起來之後,張全福也還是邊哭邊重複地說著吉祥話,賭咒發誓說這輩子要永遠忠誠於王爺,誰要對王爺不利,他做鬼也不會放過對方,而且還要村裏所有人都感念王爺的大恩等等云云。
李信完全沒料到自己偶然間想到的念頭竟然會讓張全福和張鬆這麼激動。他們兩人急急忙忙向李信告罪之後,就跑去找別的鄉親們了,顯然是去跟鄉親們分享王爺要在村裏辦免費村學的訊息。
可以想見這個訊息將在村民中引起什麼樣的轟動,恐怕完全不下於酒坊和養豬這兩件事吧?
待兩人走遠,陳幼瀾笑著起身來到李信身旁,道;“王爺果然仁心仁德,小弟自愧弗如。”
李信不以為然道:“拔一毛以利眾人,何樂而不為?”確實,教書先生都是現成的,蓋房子和桌椅之類的花費對李信來說根本就不算什麼事兒,辦個村學確實是舉手之勞。
“能有這份為百姓著想的心,比做了什麼更重要。”陳幼瀾認真地說。
被女孩子誇什麼的當然很好,不過李信也還算清醒。他道:“沒辦法。如果沒有這些大唐百姓,我也當不了什麼所謂的王爺。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儘可能讓他們過更好的生活,那也是理所當然啦。”
陳幼瀾細細咀嚼這句話,頓覺其中大有深意,心中對李信的崇拜又多了幾分。
這也是很自然的事。畢竟李信這句話掰開揉碎之後,再好好用修辭裝點一下,不就變成了千古一帝李世民的那句名言嗎?
正所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不好意思,錯了,是這句纔對:“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雖然不知道這個時空的李世民未來是否也能說出這樣一番感悟,但這話裡的道理卻是亙古不變的。陳幼瀾能領悟到其中的幾分含義,說明她確實是極其聰慧的女子。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不遠處那兩個姓程和姓秦的憨貨,他們就完全沒有聽懂李信話裡的含義。
日頭逐漸偏斜,爲了能及時把陳幼瀾和小鈴送回府,李信休息了一會兒就催促著大家出發回城了。於是,一行人浩浩蕩蕩地趕回了長安城,終於恰好在關城門之前的一刻進入了城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