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跳大神
我將他們兩兄弟拉到一旁,將前因後果如數家珍一般低聲說了一遍,二人無不錯愕,不想竟然還有如此巧合的事情。
但是既來之,則安之,爲了穩妥起見,我們還是要先想方設法探聽出虛實來才能再做打算。
於是我們向視窗的方向走去,這裏聚集的人是最多的,一是這裏靠近屋簷,有遮涼作用,二一個透過窗子可以看到裡面發生的具體情況。
此刻窗前就如同下餃子一般,是人挨着人,人擠著人,以我們三個的力氣要是說硬來當然不在話下,可是眼前的畢竟是普通老百姓,不是妖魔鬼怪,豈能魯莽?
於是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在一眾白眼兒的注視下,終於擠進了中間,我手打涼棚向裡觀瞧,不看則已,一看著實令我一驚。
因為裡面一共兩人,都是姑娘,年紀都不大,看著還有學生的稚氣,衣著也都極其樸素,只不過兩個女孩的臉上均顯得非常嚴肅,大有故作深沉,刻意裝成大人的意思。
她們各有分工,其中一個看著就是助手模樣,只見她站在一旁,垂手而立,隨時等待吩咐,而主事的,也就是那個法師此刻正在跳大神,我一眼便認出她是誰來。
這不是袁三爺的孫女袁小梅麼?
因為她爺爺的死,當時陰差陽錯的我還給她隨了一千塊的禮呢,而且臨別之際給這個無父無母,孤苦伶仃的孩子留下電話,告訴她如果有幫忙的需要,隨時聯絡。
不想兜兜轉轉,現在是我來求人家來了。
人世間的事就是這麼出人意料。
僅僅一個多月的瞬間,當時那個青澀的技校在校生竟然成了大師了……
心中百感交集的我透過窗子繼續向裡看去,只見袁小梅手舞足蹈,有模有樣,而且還拿著一張拜鼓,看來還真是得了她那個出馬爺爺的真傳,想必袁三爺生前便教過孩子。
而且民間也有這個說法,說老一輩兒出馬的死後,仙兒會再從本家人中挑選弟子附體,看來還真是不假。
說到拜鼓,也許有的朋友不知道是什麼,拜鼓也叫文王鼓。
名字高大上,其實仔細看來就是鐵條彎成的舉架外包裹著熟羊皮。
鼓面大概六七十釐米,鼓的手把目測有二十多釐米,用五彩的布條緊緊纏繞著,袁小梅手中的這張拜鼓可能是使用的時間比較久了,畢竟是從袁三爺那傳下來的,不光羊皮鼓面看上去髒兮兮的,就連手柄上的布條也顯得油膩發黑。
所以即便布條是五彩環繞,也不免令人覺得粗糙得很。
在手柄的末端鑲嵌著一個鐵環,這鐵環與這隻拜鼓倒是相得益彰,搭配得很,因為這枚鐵環烏漆嘛黑,鏽跡斑駁,感覺用力撮一下都會掉鐵屑殘渣,但即便是這樣,這枚鐵環上卻用麻繩緊緊的穿著五隻銅錢。
可想而知,銅錢已經成了黑黃相交的顏色,由於距離較遠,看不清字跡,只是隨著拜鼓晃動,俏皮中帶著神秘和詭異。
此刻袁小梅口中不知低聲哼唱著什麼,在黃大仙的牌位前搖頭晃腦的,頗有出馬仙那份獨特的氣質,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沒見面,沒想到這姑娘竟然繼承家業衣缽,對於一個書還沒讀完的孩子來說這簡直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此刻但見她另一隻手從桌案上拿起了鼓鞭,說鼓鞭是爲了和文王鼓這種文鄒鄒的名字相襯,它還有個霸氣的名字叫趕仙鞭,其實它只不過是一個拋光發亮的木棍,甚至看上去都不直溜,與鼓相同的是,它上面也有不少類似油膩一般汙漬的東西,顯得髒兮兮的。
這根拋了光的木棍手柄處也用五色的布條纏繞,順著尾部,甩下了三根下垂的布條,分別是黑色、白色、紅色,如果是單純的布條自然不會有這種下垂的力量,仔細觀瞧這才發現,原來這三色的布條實為西沙。
西沙為何物?
這個東西我還真是略曉一二,西沙是滿語,又叫薩滿鈴和腰鈴,是一種樂器,廣泛流行於黑吉遼以及內蒙古,鈴鐺是球形的銅製品,直徑大概五釐米左右,鈴鐺的下端有一字形狀的出音空,孔長三釐米上下,寬半釐米左右,鈴內裝著鐵珠或沙石,鈴的上端設有圓環,用絲絃或細皮條串聯三至五枚,然後綁在鼓鞭之上。
原本它只是普通樂器,可幾經流轉成爲了薩滿跳大神的祭器,相當於請神的法器。單環鼓、扎板、轟勿、哈馬刀都是此類物件。
其實跳大神就源於薩滿教,相傳原始社會後期便出現了,他們相信萬物有靈、靈魂不滅和多神崇拜,而薩滿則為人們與神鬼交往的中間人,施行巫術,為族人消災求福,被尊稱為神媒。
看著對於這一切駕輕就熟的袁小梅,我的心中是五味雜陳,年紀這麼小竟然成了個小神婆,一種莫名其妙的惋惜竟然油然而生。
但想到此處又不免覺得自己可笑,這跟我又有什麼關係呢?
當務之急是看她能不能救得了師叔纔是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