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爱青果
去書架

第二百零九章 深談坩堝鍊鋼法

    幾天過後,鄭彩再次來見朱盡忠,並告知福建那邊已經同意了這個要求,不日就會安排三百名建造戰船的熟練工匠,隨三十艘貨船而來,同時還以八萬兩銀子的低價賣了一艘西式戰船,戰船配備了多年水手和火炮。

    朱盡忠知道後,也是非常興奮的等著船隊的到來,隨後就是各生產加工坊開始加快生產。

    這個水師的已經有了著落,朱盡忠現在最希望解決的問題,便是如何大幅度增加鋼材產量。

    因為,現在鳳陽府城的鋼鐵生產,雖然一切皆已步入正軌,便其實還有個重大問題沒解決。

    那就是,現在這種全憑炒鐵爐碰運氣般地生產高碳鋼材,產量實在太少,還有要努力想辦法,才能實行合格鋼材的量產化。

    朱盡忠所想到的辦法,便是坩堝鍊鋼。

    這坩堝鍊鋼,在歐洲1740年時,纔開始出現使用的,但它並不是歐洲人專門發明的技術,我們中華的老祖宗們,早在春秋時期,便發明了這種享譽一時的坩堝鍊鋼法。

    而隨著時代的不斷髮展,到漢朝時較為興盛,用這種方法煉出的鋼材,製成堅固的魚鱗甲、鋒利的環首刀,纔有了所向披靡的大漢軍,纔有了將匈奴從蒙古高原打到歐洲的輝煌勝利,纔有了“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赫赫聲威!

    之後經過五胡亂華,等到了南朝時期,坩堝練鋼之法,莫名其妙的失傳了。

    這項源於中國的鍊鋼技術,反而牆內開花牆外香,在印度得到蓬勃發展,阿三們用此法煉製的烏茲鋼,製作的大馬士革軍刀鋒利無比,成了綠教軍隊的必備利器,曾經斬下無數十字軍戰士的頭顱,為綠教在歐亞大陸的血腥擴張,立下汗馬功勞。

    坩堝鍊鋼在人類歷史中使用了近兩千多年,一直到十九世紀中後期才被馬丁西門子,用平爐鍊鋼法逐漸取代,但這種方法,並沒有在現代社會絕跡,因為,二十世紀興起的轉爐、電爐等高階鍊鋼方式,又可以看作坩堝法的變種,坩堝鍊鋼法在兩千年後,又煥發了新生。

    這種曾讓華夏的先人們稱雄世界的鍊鋼方法,到了明朝這時候,因為失傳之故,一直沒有被採用。而在這個年代,最接近的鍊鋼方式是方爐鍊鋼,這種方法,在福建各地被廣泛採用,不過,它煉的是鐵,而不是鋼。

    所以朱盡忠想在這個明末年代,從一片空白中,成功做出坩堝來生產鋼材,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坩堝鍊鋼的關鍵在於那個坩堝,而坩堝的特點就在於他是的耐火材料,或者說是高溫耐火磚。鐵料含碳量越高,則熔點越低,而鋼的含碳量比生鐵低的多,起碼要達到1600c,鋼料纔會融化成鋼水。

    而坩堝材料,朱盡忠已經知道是由石墨、瓷土、粘土組成,混合均勻以後塑成型狀,小火烘乾,再用焦炭燒到最高溫度,方可煉出鋼來。

    只不過,因原先朱盡忠據地狹窄,諸如石墨、瓷土之類,一時還沒找到原料產地,故此時便耽擱了下來。今年年初朱盡忠菜發現了瓷土礦與石墨礦,雖然產量不能與盛行此二物的青州萊西之地相比,但要供應朱盡忠的工匠們,研究坩堝鍊鋼,卻是綽綽有餘。

    故朱盡忠在還沒有北上的時候,立刻令鐵廠的作頭及他手下一眾工匠,反覆試驗坩堝的具體配比比例,以儘快研製出能實際生產的坩堝出來。
上一章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