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章 小宇宙中的星球
幾個自然天過後,就在指揮艦中的某個會議室中,有科學家篤定的開口說道:“首先我認為,生命星球之上的碳基生物必須存在液態物質,無論是液態水也好,液態甲烷,乙烷也好,總之必須要有液態物質。因為生物體內部的能量交換等,必須要以液態物質為載體”
另一名科學家當場就搖了搖頭表示反對,它說道:“我不認同這一點,雖然除了矽基生命以外,我們沿途見到的這麼多個種族全部都是以液態物質為載體進行的體內能量交換,但是在這宇宙之中為什麼就不能存在以氣態物質為載體進行能量交換的碳基生物呢?畢竟從理論上來說,氣態物質也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
“這一點暫時存在疑問,我們無法證明也無法否定,那麼進行下一項討論,同樣是關於物質交換,一顆合適的生命星球,必須要有一個液態的核心,只有液態核心纔會有地質活動,纔會有造山運動,然後,還要有一顆足夠巨大的衛星為它製造潮汐力。製造風,以形成全球範圍內的物質交換。”
“這一點我不認同。我認為,我們可以再將它的範圍擴大一點,只要一顆星球有大氣層,就具有足夠的價值了。在恆星光芒的照射之下,大氣溫度的不平衡會引起大氣流動,這些流動帶來的物質交換已經足夠了。”
“並不一定需要這樣,為什麼一定要大氣流動和物質交換呢?沒有大氣的行星就無法進化出生命來了嗎?我不認同這一點。我認為這一點限制可以取消掉。”
這種討論活動足足持續了兩個月的時間,衛雨下令將限制條件一次次的放寬,結合起這一百餘種生物各自需求的環境,以及它們母星系的狀況,最終得出了以下這幾點結論。這幾點結論,至少在大河系之中應該具有普適性,也就是說只要是存在智慧生物的星球,一般都會滿足以下這幾個條件,例外肯定會有,但是數量不會太多。可以忽略,而且在將來的尋找過程之中,他們將以這幾點為指導展開行動。
首先可以存在生物的恆星系,其主恆星必須是穩定的,可以平穩而持久的向外輸出能源。這一點,便將所有陷入末年以及幼年期的恆星排除掉了,因為幼年期的恆星活動太過強烈,同時星系內部太過混亂。一次直徑十公里以上的小行星撞擊,便可能將一個生命的萌芽毀滅掉,而在初生的恆星系這種程度的撞擊只能算是小意思,老年恆星則會變成紅巨星,恆星活動更加劇烈。
然後就是它的壽命必須足夠長久,因為只有主恆星的壽命足夠長,纔可以為生物的緩慢進化提供充足的時間。這一點,又將所有的巨星排除掉了,因為恆星的質量和壽命成反比,質量越大,壽命越短。質量是太陽幾十倍的恆星,其壽命便可能只有幾百萬年甚至更短。以宇宙尺度來說,這麼短的時間只是轉瞬即逝。這麼短的時間,顯然不足以進化出擁有智慧的生物。
還有生物應該都是在行星之上出現和進化的,他們雖然無法排除掉恆星之上也有生命的可能,但這種可能性太過微小,可以忽略。這一點,就將所有沒有行星的恆星系排除掉了。而剩餘的幾點,譬如生命行星必須有一顆足夠大的衛星來為它的自轉減速,同時製造潮汐力以便形成物質交換,又譬如生命行星外層必須有足夠巨大的氣態行星為其提供保護,又或者和恆星的距離必須合適,上面必須存在液態水等等條件,因為無法證明其普適性,在討論中被拋棄掉了。
換句話說,就是隻要一個恆星系,符合以上**條件,那麼它便有讓他們靠近探測的價值,恆星目前的宏觀物理狀態,可以透過還原光線的手段解析出來,有沒有行星則可以透過擺動法和掩日法來確定,透過光線來進行探測就沒有了距離限制或者說探測範圍大大增加,艦隊隨時可以對小宇宙內任何二百光年以內的恆星系進行這些探測。
在如此寬鬆的條件限制之下,符合條件的恆星系數量大大增加,基本上每一百顆恆星之中,就有一顆符合條件。大質量恆星和衰老,幼年恆星畢竟只是少數,而行星的存在,也不如科學家們原先預想之中那麼稀疏,要知道,衛雨所下令設定的條件之中,並沒有要求行星必須是巖質行星,也就是說,衛雨認為在氣態行星之中,也有存在普通智慧生命的可能,只不過修行文明的生物當然是不算在內的,因為修行文明的生物只要接觸到暗靈子,那麼就算是在氣態巨行星上也能隨意生存。
這些行星之中,有的極其靠近其主恆星,時刻承受著恆星的火焰炙烤,在它們本身的自轉之下,它們就像是烤箱之中的烤鴨一般,生怕被烤的不夠透徹。有的行星則直接被恆星引力鎖定,自轉和公轉週期同步,永遠只以同一面面對著恆星,就像是太陽系之中的水星一般,一面是烈火地獄,另一面是寒冰地獄。
有的行星則太過混亂,沒有大質量氣態行星保護,也沒有大氣層緩衝的它們每時每刻都在承受著不間斷的星際炮彈轟擊,導致它們的外殼之上坑坑窪窪,到處都是隕石坑,就像是月球一般。有的則距離恆星太遠,整顆星球簡直就像是一個超大號的冰窖,在這個小宇宙中,種種不同的星球,讓他們大開眼界的同時,又感到一種深深的失望,因為在這宇宙之中,死寂纔是常態,生命纔是例外,按照每一百顆恆星之中,有一顆符合條件的恆星來計算,他們已經探測了超過五百顆恆星,也就意味著,已經有五萬顆恆星被排除掉了,而這還是愛爾威亞聯盟篩選過的結果,還是一顆生命星球都沒有。”
不過這一次他們的目標是小宇宙中的一顆紅矮星,它的質量大概只有太陽的四分之一。較低的表面溫度讓它放射的光芒呈現出紅色,同時賦予了它極其漫長的壽命。以它這樣的質量,它的壽命至少會有千億年之久。而現在,它只不過才度過了八十多億年的生命歷程,而宇宙的壽命,到現在不過才一百三十多億年而已,而按照地球生命的眼光來看,這一次的目標行星,正好處在這顆紅矮星的宜居圈之內,它和主恆星大概有七百萬公里的距離。
這個距離意味著它上面的溫度不會太高,也不會太低,它上面很可能會有液態水存在,同時它還有大氣層,也擁有自己的磁場。大氣層和磁場意味著它可以較為有效的抵禦外來小行星和各種射線的襲擊,較好的保護自己表層的生命,如果它上面有生命的話,這是一顆充滿了希望的行星。可以說,在已經探測過的五百多個恆星系之中,著一顆行星,是條件最好的一顆。
很快,探測器就停留在了這顆行星上方四萬公里處,將整顆行星的資料都清晰的返回到了指揮艦中,而衛雨等人就在艦長室中遠遠的欣賞著這像是一件精美藝術品一般的星球,探測器視角上方是一輪圓圓的,釋放著柔和光芒的月亮,而下方則是一顆整體呈現出淡紅色澤的星球。在淡紅色澤包圍之下,是一些其它的顏色,譬如粉色,譬如藍色。
而那些淡紅色的東西,都是液態水,水的顏色是恆星的光譜決定的,而這顆紅矮星的光譜和太陽並不相同,自然行星之上海洋的顏色便也不同,而那些粉色的東西,是這顆星球之上的植物,因為粉色的顏色,可以最大限度的接收這顆恆星的能量,按照進化論來看,它們必然會進化出這種顏色。
探測器穿過大氣層之後,首先映入眾人眼簾的,便是一大片無邊無際的淡紅色海洋,透過儀器的探測,資料顯示此刻的空氣很溼潤,溫度很適合,氧氣含量並不比地球上低,在微風的吹拂之下,紅色的海洋表面波光嶙峋,蒼穹中一顆紅色的太陽懸掛在那裏,一切都顯得安靜而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