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練拳
秋生真的撿回了木匣子,但他學劍之前先學拳。
當然是跟著舒清學。
不等秋生疑問,舒清便一股腦和盤托出,“劍術是戰鬥技巧,沒有體術的支撐,耍出的招式只如裹足的女子一般,是走不遠的。
任何兵器都是手腳的延伸罷了。沒學會走,就跑,合適嗎?拳練好了,兵器方能得心應手。”
舒清沒有直接傳授他拳法,只是讓秋生擺好馬步,先紮上一個時辰,木匣子放在手臂上不能傾斜,否則重新計一個時辰。
秋生深知其中的道理,沒有多言。
扎馬步是許多門派的根基功夫,各派的馬步大同小異,站馬步樁就是聚氣,一是練腿力,而是練內功。
結果,日暮西山鄰家炊煙裊裊,秋生今天的馬步還沒有扎完。
舒清本以為他會知難而退,抱怨上幾句,可秋生沒有,只是每日拂曉時分到僻靜的院中開始扎馬步,每日深夜倒頭就睡。
這讓舒清啞然失笑,這孩子表現出來的韌性確實是可塑之才。
三日後,一個時辰變成了兩個時辰。
可拳法,依舊未學。
夏至之後是小暑。
秋生終於打出了第一招動作,直拳。直線打出,直線收回,出五百,回五百。
舒清笑道:“世上的劍客,只知道增加配劍的長度,卻不刻意的去練習出劍速度。認知是正確的認知,劍客在對劍時,劍長者有絕對優勢,因為劍短一分,險增三分。可他們忽視了一個道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秋生對此受益匪淺。
練劍是個體力活,出拳更是如此。
他現在練習出拳是最笨的法子,但對於毫無武學功底的初學者來說,卻最奏效。
秋生僵硬如鐵的雙臂漸漸恢復了知覺。
五百拳變成了三百拳。
又過了三日。
秋生又新學了翻拳。
再然後加入了擺拳,勾拳。
……
揚州城內有幾個久負盛名的劍客,一生過著與劍為伴的生活,他們性格迥異,但是劍術卻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一擊必殺。沒有多餘的炫耀和修飾,堪稱是速度、力量與準確性的完美結合。
萬丈高樓平地起。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這倒不是誇張的說法,黃劍師被公認為江南第一劍師,劍術第一,享譽天下,到頭來,武林中廣為流傳的燭龍寺甚至差點豎起黃劍師終身不得踏足的石碑。
此事雖說來話長,卻別有風趣。燭龍寺的老方丈侃人厲害,這是世人皆知的,一把年紀了還被人笑稱為“老頑童”,當初大夏王朝戰亂,黃劍師保持不問人間事的態度,隱居不出山,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事。可等戰亂平息後,老方丈卻隔了幾千裡罵他黃劍師是個不入流的體弱武夫,只會在劍道上誇誇其談,一旦沒了劍就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到了真刀真槍地幹,恐大氣都不敢喘一下。
有道是,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
黃劍師本是個急性子的人,聽聞此番猖狂至極的言語忍無可忍,於是千里走單騎,試圖以劍證道。結果卻不是那麼的差強人意,燭龍寺的僧人不光嘴皮子厲害,那拳腳功夫更是了得。黃劍師一人不敵四手,加上弱體不支,落敗於常山。
這是武林裡的一種錙銖必較,道不同,不相為謀,但一定要爭出個高下。
劍是身體力量的延伸,如果能先學拳當然是最合適的,比如說一個直拳,力是起於腳,擰於腰,送於肩、達於手、如果僅是拳就要達拳峰就可以了,如果是練劍,就要把力量達於劍鋒,就多了長度,有拳的基礎當然就好學多了。再就是劍中有許多動作,如果有拳術基礎教與學都會更快些。
當然,這些道理尋常練劍的人是不懂的。
近期,鎮上橫空出世了幾股流寇,就在光天化日之下叫囂作亂,把村戶裡攪和得是雞飛狗跳、人人心神不寧。
一場梅雨過後。
濯塵閣的假期已接近尾聲。
秋生的拳招從最開始的五百,到最後練成了四拳。